青岛2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3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妇联获悉,日前,由全国妇联开展的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评选活动结束。我市共2位女性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青岛大学眼科学系主任赵桂秋以及青岛优雅印象审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卫红。

赵桂秋

刘卫红

据悉,此次全国妇联决定授予布茹玛汗·毛勒朵等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小云等30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协调督办处等200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文 于滈/图)

用爱和责任开启心灵之窗

——访全国三八红旗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赵桂秋

“请坐,下巴垫在纸巾上,眼睛往前看,看我耳垂。”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赵桂秋的诊室,每名患者进门后,她都是这样一句话。

赵桂秋教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为病人做术前眼部检查。

话音还未落,她早已利落地打开了裂隙灯显微镜的开关,趴在显微镜的目镜上观察了,左眼、右眼,“好的,我知道了,抬下巴吧。”随着“咯哒”一声,裂隙灯关闭,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分钟,此时她已经对患者的眼睛状况有了初步判断。

赵桂秋教授术前调试手术显微镜。

采访当天,一上午的门诊,赵桂秋看了32个病号。从早上7:30诊室开门到12:10最后一个患者离开,她没有离开过诊室的座位。9:55,趁着坐诊的间隙,她轻轻抿了一口水。

这是她的工作常态。按照规定,每次医院只对外发放23个她的号源。有很多抢不到号的患者在她诊室外边等着碰碰运气,只要当天的情况允许,她都尽量给患者做检查。

在眼科领域,从业37年的赵桂秋已经是绝对的名医了。微卷的长发,戴着时下流行的无框眼镜,与记者交流时轻声细语,说到眼科专业问题时却干净利落,从她跟学生、患者的交流中,听不出她的犹豫与迟疑。比如她会果断告诉白内障手术后患有“飞蚊症”症状的患者:“你这是原来眼睛就存在的问题,不影响视力,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该干嘛干嘛,别关注你的眼前,多锻炼、干家务都行。”

“很多年轻大夫不敢下这个决断,我看了这么多病人,应该跟患者说。如果不说清楚,病人带着这个心理问题会到处求医问药,自我感觉也就越来越差。”这是赵桂秋的坚持和底气。

每年1000多台眼科手术,最快的三到五分钟

1985年,赵桂秋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刚满23岁。“眼科手术真的是立竿见影,患者摘下纱布的时候,就能看到东西了。这对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是个太大的鼓励了。”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起点,她眼角带笑,把时光又拉回了那个青春飞扬的年代。彼时,电影《人到中年》甚是火爆,潘虹饰演的眼科医生陆文婷医术精湛,为众多患者带去了光明。受此感染,读大二时赵桂秋心中就埋下了职业的种子。

循着这条路,赵桂秋坚持了近四十年,谈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说:“职业女性,很多人都会问事业和家庭如何平衡。我的经历告诉我,投身工作时心怀热爱、心无旁骛,回归家庭时,负起责任、做好榜样,不急不躁地坚持,是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取得成功的。”

赵桂秋现在每年要做1000多台手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从全国各地慕名找来的。“当他们找到我的时候,能让我作出要不要给病人做手术、要不要做治疗决定的,永远只是病情本身,不会掺杂其他因素。”她说。

去年夏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坐着轮椅被推进了赵桂秋的诊室。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也不好。“我不是不知道这台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术中一旦掌控不好,会引起眼部出血、恶性高血压,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但是他73岁了,退休金又不高,眼睛看不见,雇不了保姆,真的是拖累着全家。他找到我,哪怕有一线希望我就不能不做,这是我做大夫的使命。”赵桂秋说。

她当即安排老人入院,尽快给老人做了手术。手术后,当老人摘下眼罩那一刻,他左看看右看看,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可以重新看见东西了。因为太激动,他低头拽着病号服衣角上的蓝色线条,像孩子一样哭了好久。赵桂秋说,那一刻,她找到了自己坚持的意义。

赵桂秋教授为做完手术的病人检查眼睛。

像这位老人的手术一样,要保证这些疑难杂症病人手术的成功,必须保证手术的快、稳、准。为了做到这三点,赵桂秋一直在练,一直在复盘,做完每台手术她都会总结归纳,几十年下来,她现在做白内障手术最短用时三到五分钟,经常是病人还没感到恐惧、情绪波动时,她的手术已经做完了。她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赵主任做手术干净利索,也很巧,我们十几分钟才能完成的手术,她只用三五分钟。我们在一旁看主任手术,有时候她跟紧张的患者说准备手术了,先试试,聊着聊着,患者还没反应过来呢,她就收尾了。我们一直循着主任的方向在练、在学。”赵桂秋眼科团队的林静教授是她的博士生,每每说起老师的手术,她的言语里都充满了羡慕。

用执着的精神搞科研带徒弟,培养大量眼科后备力量

采访当天,赵桂秋上午看门诊病人,下午依例到病房查房、与团队成员探讨疑难病例。当天下午2:00,她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学生一起走进眼科病房,耐心询问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情况,时不时指着远处、近处的物体,叮嘱患者要学会正确、科学地使用眼睛、训练眼睛,让眼睛更科学地活动。有时候她会回身小声叮嘱一下住院大夫,让他们格外关注患者的某些情况。整个查房过程,从她口中说的最多的,往往是“很好,这个眼睛多漂亮。”“放心吧,恢复得很好。”有患者告诉记者,“赵主任这么说完,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让病人觉得心里踏实,源于赵桂秋多年的积累、长期科研攻关。现在她对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术后弱视系统训练、复杂白内障治疗、高端晶体使用等都有独到体会,对散光眼及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掌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赵桂秋曾接诊过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患有先天性失明,孩子什么也看不见,眼球基本不转。她检查后发现孩子是先天性白内障,通过手术是可以恢复视力的。把握好了手术时机,又加之赵桂秋的医术,术后随着矫正治疗,孩子终于可以随着光亮转动眼睛并慢慢看到了世界。

“在工作中,我特别重视这类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因为越早重建视功能,长大以后恢复视力的机会就越大。通过我的干预,从婴幼儿时的盲人,逐渐过渡到低视力,最后恢复到正常视力,我觉得我的陪伴格外有意义。这类病例,我已经成功做了500多例了。”赵桂秋说,除了孩子,她也给画家、雕刻家治疗过眼睛,通过她的治疗,不让这些人丢失社会角色,她很自豪。

张先生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但是高度近视并伴散光的眼部疾病也困扰着他。1200多度的近视度数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小的烦恼。患了白内障后,他更是寝食难安,要是手术失败,岂不是不能画画了。接诊后,赵桂秋团队考虑到张先生所从事的职业对视力要求较高,就特别为他制定了一个“一举三得”的手术方案,即通过一次手术既治好白内障,又同时降低近视度数、矫正散光。手术效果令张先生十分满意,眼前的厚玻璃瓶底镜片也换成了轻薄的镜片。

这个“一举三得”手术方案就是赵桂秋目前广泛推广的精准医疗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白内障传统复明手术,而是以屈光性手术为代表,综合考虑每位患者术前不同的屈光状态及生活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个性化方案,同时精确选择人工晶体,从而使患者获得术后完美的视觉体验。

除了对手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她还一直坚持药物研发。针对临床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匮乏、疗效差等问题,她研发了角膜抗真菌缓释药膜和滴眼液,制备出适合眼表应用的新型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在转化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降低了青壮年致盲的发病率。此外,她参与主编的很多教材,解决了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不足、外语教材匮乏的问题。

赵桂秋教授在眼科实验室工作。

青大附院是教学医院,赵桂秋除了是一名临床医生,还是一名老师。现在,她已经培养了139名硕士和博士、3名博士后、两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赵桂秋教授获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这几年,赵桂秋有个习惯,出诊、查房的时候,她尽量带着学生,看到特殊的病例,她就会起身,让学生再学习查看。有时候白天医院工作繁忙,她就把业余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她休息的时候很少,即便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行李箱里也要装上学生们的论文。“有时候白天手术太多,晚上实在太累了,我就先休息一会儿,打个盹,再给学生看论文。”她说。

从医以来,她还一直关注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视力健康。扶贫的时候,一天做20台手术,从未有怨言,看到多年失明的病人重见光明,她幸福又自豪。每年的爱眼日,她还会坚持到学校、养老院进行义诊,用她的专业知识呼吁大家呵护眼睛。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用‘工匠精神’做手术,精益求精,要做眼睛的艺术家。做科研则要拿出‘执着精神’,笃行不怠,做勇攀高峰的创新者。”展望未来,赵桂秋依然满怀热忱,“我将铭记医学誓言,始终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炽热初心,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矢志做人间光明使者!”

让中国人优雅尊贵地站上世界舞台

——访全国三八红旗手、青岛优雅印象审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卫红

刘卫红,青岛优雅印象审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被誉为传播审美文化、推动优雅时尚的美学使者。

追溯刘卫红初次创业和对审美文化的探索,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20年前,刘卫红去法国留学,在巴黎街头,一位外国人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她的着装和仪态,问她:“您这么优雅,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新加坡人?”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却深深地刺伤了刘卫红。她心里很不平静。为什么不问我是中国人?难道中国人在外国人心里的印象就是没品位、不懂审美和优雅吗?这一刻,作为专业形象设计师,一种使命感油然而起。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提升中国人的审美素养,提高华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

刘卫红在做优雅印象管理的讲座。

回国后,她凭着这种信念和勇气,创办了“创意工坊”工作室,以“印象管理”和“优雅文化”为方向,立志要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并拥有国际化的优雅品位和审美素养。

中国精英人士优雅印象管理第一人

创业之后,刘卫红不断实践,并在实践和思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她融合东西方审美文化之精髓,在西方原有的服饰搭配与造型理论体系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创立了一套适合黄肤色人群的服饰搭配与色彩理论,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了客户形象,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精英的认可和肯定。她将民族艺术美学与西方现代形象管理艺术相结合,融合新时代社会和生活发展需求,沉淀提炼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优雅印象管理体系》,被业界誉为中国精英人士优雅印象管理第一人。

浸润业界二十多年,目前她在国内外拥有了一大批喜欢和追随她的客户和粉丝,培训出了一批又一批掌握优雅印象管理系统的学员,为全球华人精英提供了优质的印象管理服务,并通过外在形象的蜕变、内在素养的提升、国际化礼仪的培训,带领中国人由富至贵、由贵至雅,不断提升着国人的文明素养、人文面貌、精神品质等软实力。

为推广和普及审美文化教育,她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各地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企业家协会、高等院校等做了逾千场有关“美丽”“优雅”的讲座。作为山东女企业家协会审美文化专家服务团团长,带领专家团队陆续在全国各地巡讲,让“优雅印象、美美与共”的审美文化广泛传播。

用优雅文化赋能传统服装产业

有了耀眼的成绩之后,刘卫红并没有止步不前。2017年,她再度出发,在近50岁的年龄,重新创业,将审美文化赋能产业,探索如何将自己多年沉淀的优雅文化,落地转化到服装这一与人们生活和个人形象息息相关的产品上,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她选择与中国最大的服装企业之一——迪尚集团合作,出任DCCM迪尚(中国)定制体验中心项目的董事兼CEO,扛起了文化与产业融合、变革服装商业模式的大旗。

虽然在时尚界多年,在审美文化和优雅印象管理方面,刘卫红是资深专家,并一直和产品打交道,深耕客户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但服装产业对她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一片新领域。长长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从针头线脑到版型工艺到成本控制,琐碎繁杂的环节挑战着她以往对服装的认识和经验。

但刘卫红是一个不服输的人,面对挑战,她抖擞精神、放空自己、再度启程。“我要做一个新的创业者,带领一个初创公司迈开脚步,一步步扎实走下去。我坚信,通过自己所沉淀的优雅文化的价值转化,通过跨界融合、新旧动能转换,一定能将DCCM打造成服装业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回忆起那段创业经历,刘卫红如此感慨。

一番努力之后,她创建的服装定制品牌被评为“山东名牌”,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等手段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了服装智能定制平台,创造了新的消费价值。2019年,她策划并中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游行主要方阵3万件服饰的制作,这对她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也让她找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020年,刘卫红率领青岛团队承接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接待人员职场新形象的塑造。在她们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从仪容仪表仪态的训导到职业形象装的设计与定制任务。

在刘卫红看来,站在新时代潮头,勇敢放下过往的辉煌,放空、重启,再度踏上创业的新征程,靠的是一种神圣的民族使命感和时代赋予的责任感,靠的是心中一直不灭的远大梦想。“让中国人以优雅尊贵的姿态站立在世界舞台上!”这个当年在巴黎街头埋下的种子和心底的誓言,一直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文 于滈/图)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