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产业,青岛踏上“逆袭”之路
一批细分领域的突破让青岛的医疗器械正由传统低端耗材生产制造向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升级
某种意义上,医疗器械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巨大的国产替代的市场以及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升级都让整个产业拥有全新的想象空间。
拥有国内首个康复大学,再加之在制造业领域的长久积累,让青岛拥有“逆袭”的可能。
前不久,百洋医药集团对外发布自主研发的脑胶质瘤智能诊疗一体机,应用AI技术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全貌、制定术前计划,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手术损伤,这标志着百洋在医疗AI影像产品布局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快步向前的百洋,是青岛医疗器械产业加快突围的缩影。
生物医药是青岛制造业面向未来重点布局发展的产业。而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医疗器械则被这座城市寄予厚望。
某种意义上,正步入新一轮竞争周期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34998亿元,同比增长4.6%,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8118亿元,同比增长15.5%,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3倍。更重要的是,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刚刚开始起步。目前,国内市场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化率仍是个位数。另外,数字经济大潮中智能医疗的迅猛发展,让医疗器械被重新定义。回到青岛自身,国内首所康复大学的落户,以及这座城市在制造领域的长久积累,让它有着在医疗器械领域大展拳脚的独特优势。
紧紧把握全新的产业机会,青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医疗影像、AI医疗、康复医疗、体外诊断等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从传统低端耗材生产制造,到如今创新医疗器械研发,青岛已经敲开了通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大门。
从0到1,触摸行业天花板
康复医疗是当前国内医疗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之一。其中用于辅助治疗的康复医疗器械也迎来快速发展,国产产品从过去较低端的理疗设备等向康复机器人等高端康复医疗器械拓展。位于高新区的泽普医疗,正是瞄准这一趋势,向高端康复器械发起冲锋的一员。
步态训练与评估康复机器人,可以说是康复医疗器械领域“皇冠上的明珠”,融合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能帮助患者模拟正常人的步行规律,对下肢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曾经,国内市场被外国企业垄断,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就高达600多万元。经过两年研发,2021年泽普医疗的步态训练与评估康复机器人正式问世,不仅将价格做到了只有进口设备的1/4-1/3,还在全球同类设备中首次实现了五轴联动完全同步,能让步态模拟更真实,技术水平在该领域国产替代厂商中位居前列。
泽普医疗研发的步态训练与评估康复机器人,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1/4-1/3。
不只是步态训练与评估康复机器人。目前,泽普医疗围绕康复解决方案提供,已经形成包括智能多关节等速训练机器人、智能三维上肢主被动训练机器人等在内全系列产品线,产品种类达200多种。其中,智能主被动康复机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约60%,居行业首位,国内行业标准也由泽普医疗参与制定。
依托海信在显示行业的积累,海信医疗正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快速成长。
依托“专精特新”技术在新兴细分赛道上突围,是当前青岛医疗器械企业突围的普遍路径。海信医疗依托海信集团50多年来在显示技术上的积累,开发出彩色超声、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医学显示等产品,如今触角已延伸至内窥镜领域;海尔生物医疗基于超低温存储以及物联网技术,为血液安全、疫苗接种、生物样本库等场景提供物联网生物科技解决方案;在内窥镜技术上积累多年的海泰新光,已经全面开启从ODM向自主品牌转型,多款核心产品已陆续拿到注册批件……其中,海尔生物医疗、海泰新光均已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的认可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岛企业不断提升的实力。
“新物种”壮大,撬动资源汇聚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医疗健康行业越来越多的创新由科学家创业团队引发。这些创新团队虽然技术领先,但在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上却有所欠缺,能够帮助这些科学家团队成长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行业新物种。首批登陆科创板的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企业药明康德就是一例。
如今,类似的医疗器械平台也在青岛成长起来,成为撬动更多医疗器械创新资源的重要支点。
步入2022年,山东立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宁变得比过去更加忙碌。除了自有品牌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上市进入冲刺阶段,新布局的医疗器械3C创新服务平台也陆续迎来客户。
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医疗器械行业的黄宁,在创办立菲生物之前一直从事进口体外诊断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2014年,瞄准医疗器械国产化趋势,黄宁带领团队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依托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产业经验,立菲生物打造了面向体外诊断细分领域的3C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未来发展的全新增长极。
黄宁介绍,3C指CDMO、CRO、CSO,分别为医疗器械研发及智能制造、全球注册及临床实验以及医疗器械供应链和流通服务,涵盖新产品研发、样品生产、注册检验、临床试验、注册申报、批量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各服务环节。黄宁表示,平台今年已拿到1000多万元的委托研发合同以及产品化后5年内约1亿元的生产合同。
立菲医疗器械产业园如今已有超过30家企业入驻。
平台对产业资源的协同链接作用也已初步显现。截至2021年底,立菲医疗器械产业园已有超过30家企业入驻,最近又有两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一家为国内知名的药物CXO上市公司,主要为包括小分子、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在内的多疗法药物研发提供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全流程的研发生产服务。未来也必将与立菲生物形成互补,为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助力。
优化产业生态,加速“弯道超车”
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广阔市场上,青岛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和积极布局,正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全新态势。与此同时,整个发展环境的营造青岛也不遗余力。
新兴产业的竞争,既是企业间的角逐,也是一个地区产业环境和产业生态的较量。尤其是生物医药这种科技含量高、创新难度大的产业,产业土壤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成败。去年以来,青岛主要的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集聚区都已出台相关政策,“全生命”周期扶持产业发展。
崂山区拥有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70余家,除了海泰新光,还有博智汇力、博益特、中皓生物等一批细分市场领军企业。2021年,崂山区出台促进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不仅明确提出对医疗器械注册费用进行补贴资助,还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重大国际性会议、展览等活动在崂山区举办,健全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系。
城阳区出台13条新政促进生物医药健康业发展。在研发层面,对取得临床备案凭证、进入临床试验、取得器械注册证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在销售层面,大型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企业售出的首台设备,按照一定额度进行奖补。目前,城阳区有科智星医疗手术机器人项目、威高国际医疗产业园项目等重点医疗器械产业项目在建。
产业链和生态日趋完善的青岛,定将会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点击版面查看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