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再写生命赞歌
岛城医务工作者们坚守抗疫一线,用最美逆行者的身影诠释责任与担当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23日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郑重承诺。
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青岛,白衣执甲,再次出征。
他们在核酸采样点,同一个动作每日重复上千遍;他们在流调现场,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们在定点医院,毫无惧色与新冠“正面交锋”……医务工作者们把风险留给了自己,让更多的人安然无虞,他们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以身为笔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如今,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可管可控。但那些挑灯夜战、不眠不休的身影,那些口罩在面颊勒出的印痕,那些防护服里干了又流的汗水,都深深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让人们永远记得,在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中,我们身前屹立不倒的血肉之躯、钢铁长城。
他们也是如你我般的普通人,关键时刻却冲在最前方
莱西市已完成十余轮全员核酸检测,市南区启动了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市北区完成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目前,青岛多个区市的市民们都收到了“小贴贴”,毫无疑问,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是全员核酸检测的主力军。
市立医院莱西核酸采样队上门采样。
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核酸采样队队员,刚刚被青岛市委“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办公室、青岛市委组织部授予“战疫先锋示范岗”荣誉称号。六天的时间里,他们为莱西完成7万余人次采样。他们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常常滴水未进。入户采样时遇到没有电梯的小区,大家就一层一层地爬上去,身上很快便被汗水湿透,冷风一吹,冰凉的汗水流下时能让人打个激灵。但队长金海燕却说:“这都不算什么,孩子们萌萌地喊我们‘大白’、久病卧床的老人双手合十向我们表示感谢……太多的感动让我们忘了疲惫。”
李毅,是胶州中云街道中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他在为居民核酸采样时,遇到了4岁的女儿。小女孩没能认出全副武装的爸爸,只是真诚地喊“谢谢叔叔”,那一刻,李毅和同事们的心头,酸酸的,也甜甜的。
李金文,是胶州铺集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主管技师。从胶州第一轮重点人群开展加密核酸检测工作以来,他和检验团队的同事们每天在岗十几个小时,确保检测仪器24小时运转,在高压环境下,李金文和同事每天要重复同一个动作上万遍,防护服下湿透的衣衫,因缺水而干裂的嘴唇,因连续奋战倦怠的面容,见证着他们的辛苦付出。
“妈妈,我好想让你早点回来,太想你了,今天见到你,我好想哭。”车蕾是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因为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已经16天没有回家,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两个孩子了。当在核酸采样点遇到自己的孩子时,车蕾强却笑着鼓励他们:再等等,我们很快就能赢,妈妈就能回家了!
近日,一张“大白”站在三轮车上通过窗户为屋内的人采样的照片走红。照片的主角是武连江,一名退伍军人,也是胶州十里铺的一名乡村医生。胶州发生疫情后,他参与了前三轮的全员核酸采样,平均每天要为1000余人采样。当时,考虑到居家隔离的人不方便出来,他便站到了三轮车上,把手伸到窗户里,为居民完成了采样。如今,他又承担了样本转运的工作,每次保护好1万份样本,往返胶东卫生院和胶州疾控中心之间。
武连江踩在三轮车上为居家居民采样。
如果不是变身“大白”,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穿上那身防护服,他们就变成了“超人”,无所畏惧、不知疲倦,在关键时刻,率先冲在最前方。尽管累极时,他们也会泪盈眼眶,但当再抬头时,他们的眼里依旧闪烁着温热的善良和不服输的劲头。
推迟婚礼、缺席至亲手术,誓与病毒“刚”到底
在岛城各个医疗结构里,医务人员前赴后继,散发光,传递热,誓与病毒“刚”到底。他们每个人都有牵挂,但他们更懂得“有了‘大家’的安全,才有‘小家’的幸福”。
“你爸手术成功,不要担心。他让我告诉你,安心工作,不要挂念他,男人要有担当,为抗疫多做贡献!”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孙维的电话中传来70多岁母亲的声音,当他看到照片中父亲切除的胆囊和一块肝脏时,还是忍不住掩面而泣。本来,孙维已经做好了陪床的准备,然而3月4日莱西突发疫情,孙维接到通知随市疾控中心流调队连夜火速赶往莱西,他与同组的流调队员一起相互紧密配合,不分昼夜地奋战十几天。父亲的手术,他终究是失约了,擦擦眼泪,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又继续投入莱西的流调工作。
“我现在是术后第二天,基本没问题了,如果需要,我马上回去,你们不用担心我,换上工作服,我就能立刻上岗。”这份“请战书”来自浮山后急救站医生刘万来。他知道,此次发生的本土疫情让负责转运的同事们满负荷运转,为了说服大家让他重返工作岗位,他一再保证:我是病房中恢复得最快的。
张炳安是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医师,他和姐姐同为核酸采样队员,他们的母亲因冠心病住院,马上需要接受心脏介入手术,当接到全员核酸检测任务的通知,姐弟俩没有犹豫,毅然领命,匆忙赶赴镇街社区采样点。临行前,张炳安只给母亲发了一条微信:“妈,不要紧张,你放心,手术一定会成功的,等着我们……”
“我的婚礼取消了,写上我的名字,我上岗!”“90后”的薛硕是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一名医生,她的爱人刘鹏是与她同战壕的同事。春节后,薛硕与刘鹏便开始了婚礼筹备工作,这对“小夫妻”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们的原定计划,为了抗击疫情,他们第一时间取消了婚假,延迟了婚礼,变身“大白”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中。尽管有人为他们遗憾,但他们却说:抗疫胜利的号角,将是迟到的婚礼上最美的礼乐,“我们一定能收到更多的祝福!”
战友,别担心,后方有我
每个人在抗疫前线的义无反顾,都是因为后方有着战友最坚固的“盾牌”。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职务高低,医务工作者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为全市人民的健康筑起一道“血肉”长城。
近期,许多医院抽调医务人员配合全员核酸检测,留守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介入诊疗室护士付洪娟不慎腰扭伤,本来需要卧床休息,但她考虑到科室人员少,介入手术量较大,她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手术间隙,脊柱外科医生为她简单处理后,她又到手术间奔忙。3月14日凌晨1点至4点,护士薛杨连夜参与抢救急性脑梗患者。由于人手紧缺,她主动要求留下来继续白班,却在手术后因劳累突然晕倒。当她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没事,我还能坚持。”
3月9日,是张洪磊从事医疗卫生监督执法的第9个年头,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向支部书记表示:“加入党组织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特别是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我身边的党员同事在抗疫一线带头冲锋,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入党申请书上“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的铮铮誓言,是初心、是承诺,更是担当。就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第二天,张洪磊突然接到了抽调赴省市疫情处置工作莱西现场指挥部办公的紧急集结指令。尽管他的爱人刚刚做完手术,女儿仅四岁,都需要照顾,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逆行。
臧俊杰是莱西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他的爱人刘少丽是莱西市妇幼保健院产房的一名助产士。3月5日莱西市妇幼保健院成立隔离区,开始接诊封控区、管控区等重点区域的孕产妇,夫妻俩人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首批进入医院隔离区的医务人员。他们让新生儿平安降临,自己却很多天没有回过家看一看自己的孩子。
直面病毒的勇气,来自爱的交互
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知道她在护你我平安。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面对疫情,那些直面病毒的身影,正是因为胸怀大爱。
“和医生相处了十多天,我发现他们再厉害也是人。他们会累、会困、也会害怕,但是他们扮演着神的角色。”“虽然你们每天都要穿着防护服,我们只能看到你们的眼睛,但那双双眼睛里满是对我们的关心和负责,是希望我们可以早日康复,与家人团圆”……这些温暖的话语来自定点医院的“小患者们”的小作文,描写的对象是定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本轮本土疫情发生后,我市抽调 3270 名医务人员充实到定点医院,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青岛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吕响红便是其中一个。
吕响红在定点医院。
3月5日,接到紧急组队的通知时,吕响红还在市中心医院坐诊,当她安排好病号,自己做完核酸检测等准备工作后,她匆忙赶回家,仅剩十几分钟的时间收拾行李、与家人告别。她的大女儿正在上高二,需要居家上网课,二宝仅有2岁,她也只能托付给家里人。但是,当她看到小患者们的“表白”时,她说,那些晚上10点才吃上午饭、每日穿着防护服打扫2个半小时半污染区、不能与家人相见的辛苦,都消失无踪了。
王少青,是城阳区人民医院成人发热门诊负责人,需要接诊隔离人员、密接、次密接以及来自封控区、管控区等有流行病学史的成人重点人群,可谓直面病毒风险。接诊重点人群时要求“一人一服”,王少青一天需要穿脱十几次防护服。重点人群的医疗是一项很“缠人”的工作,要为不同的患者找相关科室会诊,关注每一位患者的核酸结果,核酸结果出来后,还要为患者联系街道、120、隔离酒店等,确保每个患者离院后纳入社区管控形成闭环管理。前几天,一位临终病人住进了隔离病区,王少青除了日常看诊外还要随时关注他的情况,一连四天,她和护士长袁彩玲都守在患者身边。加班、连续多日不能回家已是常态,但让她感动的是,不管多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抱怨过,更没人掉队,大家的相互支撑,就是他们直面困难的底气。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每次疫情来袭,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大白”。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大爱义举让我们无所畏惧,让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期待岁月静好,春暖花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