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大科技小院:课堂开在田间,把农民变成“土专家”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25日讯 今天,山东乐陵的科技小院里,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姜晓芹和师弟周培福抱着一叠宣传材料入户发放。村民夏奶奶帮他们引路,告诉他们哪户人家种地。

因为疫情原因,对村民的集中培训暂停,姜晓芹和周培福便用宣传页的方式告诉农户什么时间该施什么样的肥,传授农作物精准管理技术。每到一户,他们都要仔仔细细讲一遍。

在村里走了大半圈已是中午,回到住处,姜晓芹发现门外多了几把刚采摘的青菜。村民们常常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科技小院的感谢。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规模。从2019年起,青岛农业大学建立的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承担的包括乐陵的小麦、玉米和金丝小枣在内的两个山东科技小院,已经带动周边村庄实现了科技致富。

科技小院的名字是农民起的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陈延玲是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以科技小院模式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她与同伴们就在吉林梨树科技小院中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农户科学种田。“2009年的时候,我们和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到生产一线去。北京来的大学生能坚持多久?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心里没谱。最初,他们把我们安置在县城,我们提出,要到农村去。”

在农村推广农业技术,陈延玲和同伴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取得农户的信任。最初,农户经常到她们住的小院外观察,见学生们竟然在村里住了两个多月,村民们才渐渐相信,学生们是真心来帮忙。那时候,农民接触到的农业技术多是种子公司、化肥公司灌输的,营销行为给农户带去很多错误理念。

为了推广正确的耕作方法,学生们先找到村里有威望又比较懂技术的农户,和他们交流,拉他们开展农业高产高效竞赛。“农户看到这些科技农民和我们走得近,并且看到我们真的解决了一些科技农民遇到的问题,比如治好了缺素和药害的玉米苗,他们才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尝试新的种植方法。”

农业技术见效快,学生们拿着新鲜的第一手农业数据满心欢喜,农户们看着实实在在的作物产量心服口服。学生们住的院子当年就成了村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农户们给小院起名——科技小院。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

科技小院带动农村致富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年研究生入住科技小院时间不少于120天,而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在小院驻扎时间每年达到220天。常年住在小院里的是学生,但他们背后是专业导师团队和各种农业科研实验室力量。在科技小院驻地,村民们几乎都能从科技小院受益。

莱西市双合村村民裴英记得,去年,她地里的西葫芦秧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叶子都焦枯了,试了各种农药也没能控制住病害的迅速蔓延。眼看这茬西葫芦长不成了,她到科技小院咨询,能不能把秧苗拔了,埋到地里还田,像小麦秸秆还田一样培肥土壤。

正在科技小院工作的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唐文慧觉得,秧苗马上要结果,铲除可惜,不妨先找找补救的方法。她和同伴郭梦瑶到了田地里查看植株病变的总体情况,选择病变严重的植株观察。秧苗除了焦枯,既没有虫害,也没发现其他病害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们打电话向导师陈延玲求助。

陈延玲根据照片,指导她们取了西葫芦叶片,并帮他们联系了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院主攻植物病害的杨倩倩副教授。杨倩倩将西葫芦叶片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罪魁祸首——真菌,通过真菌的形态,确认是霜霉病。最终,杨倩倩给出了解决方案:用烯酰吗啉来防治。学生们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裴英。按照学生说的方法,裴英的西葫芦秧苗一周之后就恢复了生机。那一茬西葫芦上市后收益两千多元。

春耕时节遭遇疫情,莱西农户和科技小院实现了线上联系。小麦种植时间晚,麦苗尚未起身,如何护理?学生查阅资料,请教导师,把多个成型的单项技术和当地土壤、温度等环境结合,给出解决方案。“对研究生来说,想要短期内得出新的技术成果比较难,但是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成型技术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生对某一类农作物涉及的国内外技术有很专业的了解,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生综合利用技术,就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陈延玲介绍。科技小院培养模式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小院模式把农民变成“土专家”

青岛农业大学建立了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再加上承担的乐陵小麦、玉米和金丝枣科技小院等,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专攻的特色农产品项目。

小院建立前,小院团队专家会对当地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调研,小院建立后,学生和老师们进行作物养分优化管理,按照作物的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从时间和数量上进行精准施肥。深入挖掘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核心问题,引进单项技术,并创新集成作物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手把手教农民使用集成技术,做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

为方便农民长期巩固培训知识,“科技小院”师生建立了科技长廊和科技展板,让农户可以随时了解技术要点。在农忙时节,只要农户一个电话,“科技小院”师生就可以零距离入户指导。团队师生还开设了晚间课堂、田间学校等技术培训方式,培养一支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把当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培养成“土专家”。

几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累计开展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名,推广“夏玉米同步营养肥”超过5500亩,节约纯氮投入29-45吨,节约农户氮肥投入8.7-13.5万元。

在农村办少年儿童免费课后托管班,教留守的妇女们跳舞和写字,在七一、中秋这些特殊的节日给村里办晚会,每天编辑公众号……科技小院师生们在村里的生活很忙碌。这些看似和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其实是为了增强和农民的情感联系,让农业技术推广更顺畅。

“科技小院模式不但给农民带来效益,也是一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现在青岛农业大学还利用科技小院模式培养了一批山东省公费农业本科生。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掌握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研究生。”陈延玲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