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 | 市民素质的“更新”之路

一周说

文明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最生动注脚,也是衡量城市内在更新程度的标尺;同时,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的进程必然是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再造之旅——

市民素质的“更新”之路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气定神闲的社会秩序,谦恭温良的市民素质,难以称其为文明城市。

作为城市文明之魂,市民素质无疑决定着城市文明的真正刻度,也决定着一个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走多远。伴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奋进曲”,青岛城市的外在肌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而与此同时,对于城市文明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城市软硬件同时更新,比翼齐飞,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和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必由之路。

海纳百川,齐鲁风范。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青岛市民向来为四方宾朋所嘉许,这些美好的品格也成为这个城市的真正财富和不竭动力。但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带来了不少文明素养方面的瑕疵。春暖花开,赏花季节是最能管窥市民素质的窗口。近来,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收到不少市民留言,反映美好的春光里,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有点煞风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扰乱公共秩序、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不时出现,让人感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疑,城市的文明形象体现在细节中,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这个城市文明素养的现场直播。如今,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进程在加快,只有市民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文明城市创建才能真正水到渠成,其他的城市发展目标才有真正实现的坚实基础。

应该看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并非易事,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更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它首先需要的是广大市民的高度自律,以文明标尺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处处约束可能的逾矩,让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公民道德规范、文明公约、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始于自发、成于自觉,最终,才能逐渐形成整个城市的文明氛围。

同时,市民素质的提升还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想要改变一些隐藏的陋习,不仅需要出于自觉意识和自省习惯的自律,更需要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的他律。

此前,一位市民在“直通12345”平台反映,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北下庄社区有居民私占车位,为了阻止这种行为,另外一些居民就向车上扔鸡蛋。为了阻止一种不文明行为,以另一种更为不文明甚至违法的行为去对抗,不免让人唏嘘。文明其表,制度其里。由于城市停车资源的稀缺性,私占车位一直都是最让居民头疼的问题,同时也是最能让人管窥市民文明素质的典型事件。解决这一城市难题,除了多方增加车位供应量以缓解资源紧缺外,制度的刚性制约也不可缺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保障。面对身边频频发生、屡治不愈的各类不文明现象,严格的规范无异于一种警示,不仅能唤起文明意识,更可使违规者生发对规范的敬畏。如酒驾入刑大大减少了意外伤害,在有效革除驾驶陋习、树立饭桌新风尚方面的效力逐渐显现,展示出一个有效实施的法规背后“违规必须付出代价”的他律效应。因此,文明素养的长期养成不仅需要道德教化、自律自愿,更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理念诠释到行动规划的文明法治体系,让所有的市民公共行为都有法可依、让违反城市文明公约的行为都得到约束,让不文明者有所顾忌、心怀敬畏,最终有效促进文明内核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最生动注脚,也是衡量城市内在更新程度的标尺;同时,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的进程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再提升过程,也是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再造之旅、更新之路。在城市文明素养的更新进程中,须政府主导、法治先行;媒体宣传、舆论引导;学者启蒙、民间推动;教育随行、从小养成;制度保证、狠抓落实,多管齐下、全力保障,让自律和他律如一体两翼,相互协作、彼此成就,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性支撑,营造出最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助推整个城市文明进程的全速前进。

青岛日报2022年4月13日7版

(点击版面查看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