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4日讯 为满足对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市北区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为小切口,创新实施中医药服务“一核+双驱动+三提升”新模式,以创建促改革,以改革强服务,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据悉,目前,市北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位列全市第一。此外,市北区抢抓RCEP机遇,正探索打造中日韩中医药产业交流中心。
市北区抓住拥有中医龙头医院、主城设施便利、老年人口多等自身特色优势,以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重点,运用平台思维,融合中医药资源,创新打造中医药服务新平台。以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为龙头,驻区125家中医药单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中医药联盟,制定中医药联盟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人才培训计划,加强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整合全区中医药资源碎片化场景,融合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细化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等六项工作行动,建立专题调研、现场推进、推广创新等机制10余项,落实“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中医药综合服务,实现中医资源共享目标,做实做优中医药服务。
市北区将中医药纳入“集聚区+创新园”的支柱型产业建设,坚持产业、市场、园区、资本、政策一体化谋划和培育。以百洋医药集团为龙头,在主城拿出近千亩的土地,规划打造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现已建一期核心区,与西安杨森、伊藤忠、首都医科大学等20余家跨国企业和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打造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一期3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入驻行业龙头和高成长型企业49家,吸引通德厚生健康等高端中医药资源集聚。发挥资本招商优势,加大中医药产业基金资本运作,市北区国有公司融汇集团参与投资控股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拥有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拳头产品,资本招引中医药资源效益明显。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抢抓RCEP机遇,探索打造中日韩中医药产业交流中心,融入东西部协作大局推进中医药东西协作,引导药企收购陇南等地区价值1000余万元优质中药材,搭建原产地栽培、采购、销售全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特色化、全链条发展。
在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市北区加大中医类别医师招录比例力度,招收与引进中医药人才80余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西医学习中医,挖掘民间特色中医药人才。目前,全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位列全市第一。同时,建立跨院中医名师带徒制度,组建“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的区中医药人才智库,开展中医专家讲座、中医研讨等活动30余次,设立每月中医论坛,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教授授课,带动中医学科建设,强化人才驱动服务实效。
市北区结合中医服务建设布局,按照“群众需求、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健全“龙头--支撑--主体--基础”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即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8所一、二级中医院为支撑, 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为主体,624所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医疗机构为基础,辖区9所中医院与210所中医科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方便中医药服务群众,并以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为重点,精准实施规划,新建中医药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打造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2021年,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13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