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集聚国际高端要素,加快开放步伐
——市人大代表热议“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加快城市国际化已成为新的发展潮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青岛要“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来自政府、法律以及教育界的代表,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等方面展开了热议。
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党中央赋予青岛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上合示范区作为青岛面向世界纵深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市人大代表,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刚表示,上合示范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及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按照“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工作机制,立足青岛全域,发挥核心区突破示范作用,在“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四个中心”功能,让示范区加速成为项目建设主战场、对外开放主窗口、国际合作主力军,建设极具“国际范”的上合示范区核心区。
李刚说,上合示范区还将积极申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探索易货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做优“智创上合”制度创新品牌,不断丰富“‘上’心服务·‘合’您心意”服务品牌内涵;加快推进上合·如意湖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绿色低碳的“1+3+22”高质量规划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取得新成效。“尤其关键的一点,我们将深化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扩大培训规模,打造开放型国际教育合作新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取得更多新突破。”李刚说。
市人大代表,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宁认为,青岛亟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涉外法律高端人才队伍。他建议,要鼓励青岛涉外法律服务队伍“走出去”,建立国际化学习培训交流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引入机制。同时,加大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及政策支持力度,对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及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给予资金补贴。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在市人大代表,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赵士玉看来,要在城市国际化水平方面实现新突破,首先要突出要素配置国际化,实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新突破。
赵士玉说,就青岛自贸片区而言,就是要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中日韩消费专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动总投资60亿元的欧力士中日产业链接平台项目运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中心,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和要素的国际化配置。
“其次,要突出产业发展国际化,实现产业提质突破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新突破。”赵士玉表示,自贸片区要以芯恩、富士康等新兴产业项目为主导,推进“双千”集成电路产业园加快建设;加快智能家电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建成潍柴全球动力科研中心;推动赛轮越南三期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海外仓,扩大与东盟等地区国际合作。
突出科技研发国际化,实现国际合作创新新突破;突出园区服务功能国际化,实现引才服企能力新突破……赵士玉认为,自贸片区还应在科技研发、园区服务功能上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化水平。例如,在科技研发国际化方面,自贸片区将依托西门子工业创新中心、青欧生命科学高等研究院、海尔智能制造研究院,扩大科研、信息、人才等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未来产业,打造以华大基因、清原农冠、锐翌生物、百迈客等基因科技项目为先导的双千级基因科技谷。另外,对照先进标准和国际大都市发展需求,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化学校和医疗机构,增创国际化人才引育新优势。
努力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
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人才服务改革,优化人才“一站式”服务,更多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疫情的影响下,大量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对青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市人大代表、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林夕宝建议,拓宽引进海外人才的市场化渠道,借鉴杭州市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做法,提高专职服务部门的招才引智能力和服务意识,专事专办,提升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市侨联以及欧美同学会等优势作用,积极为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加快面向海外人才就业创业的综合平台建设,为他们提供集培训、孵化、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让海归人才在归国之后能较快适应职场环境、提升工作能力,让更多海外人才选择青岛、留在青岛。
“人才引进来,要留得住,还需要做好做实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市人大代表、平度市双语学校校长王子君留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建设和筹集2万套人才住房。“为了让人才住有所居,青岛大力推行人才住房政策,但目前的人才公寓去化率不高,好政策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王子君建议,适当调整人才住房的申购门槛,分配一定比例的房源给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在一线打拼的优秀年轻人才。同时,提高人才住房的品质,在市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位置建设一批大户型、高品质人才住房,让更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在青岛安居乐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刘佳旎)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