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名人故居,青岛将城市历史文化的微缩样本转变为生活场景

位于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故居最近出现在青岛龙马社黑匣子剧场主理人张文瀚的工作计划中。这座闲置多年的欧式小楼正在进行一场猫主题的场景式展览,童话色彩的氛围营造吸引年轻人纷纷来此打卡拍照。张文瀚已经开始设想下一步在这里打造一处沉浸式演出场所的可能性;此时一公里之外,观海二路上的王统照故居院落中,历经百年沧桑的老院儿也回到初始的模样,让人们对于接下来这处故居的保护性修复和利用心怀期待……

赵太侔故居。

在青岛,名人故居,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是一个可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微缩样本的特别存在。它将青岛置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百年历史的波谲云诡之中,彰显这座城市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际会的人文鼎盛,也以特色建筑风貌和别样精神文脉塑造城市与众不同并引以为傲的文化面貌。

王统照故居。

目前青岛已经认定并挂牌的名人故居有60处,其中有超过20处集中于小鱼山至八关山山麓周遭2平方公里的街区内,如此密集的分布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这笔独特遗产如何有效加以保护利用,将城市历史文化的微缩样本转变为老街中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继而成为城市更新中传承文脉、丰富景深的所在?停滞数年后,青岛名人故居的新一轮“打开”方式已经开启。

故居琳琅:连接当下与记忆

以小鱼山山顶的三层八角琉璃塔为目标,沿着道路两旁标志性的红瓦绿树一路向前,走进被爬山虎攀延的灰色围墙,就抵达了福山支路13号的周叔迦故居——一座青石墙围、红色檐顶的三层洋楼。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知名人物周叔迦研读的场所,而今这处将青岛山海景致尽收眼底的幽静之所,融合了书店、咖啡和民宿,并取昔日周叔迦书斋的名号“最上云音”为名。

这里即是青岛名人故居的第一聚集地——小鱼山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隅。由此步行,环绕小鱼山,不多时即可抵达福山支路5号的康有为故居,也就是在这里,康有为发出了“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中国第一”的赞许;其隔壁的6号,即是戏剧家宋春舫的“褐木庐”;再多费些脚力,视野中可见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骆驼祥子的原型即有附近街中车夫的身影;龙江路7号是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赵太侔和夫人——声名赫赫的戏剧表演家俞珊的旧居;转到鱼山路上则有梁实秋、闻一多等一众名流的旧时宅邸……

在赵太侔故居内正在进行一场猫主题的场景式展览,童话色彩的氛围营造吸引年轻人纷纷来此打卡拍照。

1994年青岛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轮廓已十分清晰。它北起福山路北端,南接海岸线,东及栖霞路,西至黄县路,中间囊括了观象一路、观象二路、福山支路、金口二路等数条小巷。在上世纪30年代,在这一带的街巷行走,或在附近的小酒馆中小坐,遇到个把先生、名流是稀松平常之事,如果运气好,碰上来青开讲座的章太炎和胡适也非偶然。

在《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中公布的60处名人故居,有58处分布于市南区,而这其中又有超过20处集中于小鱼山历史文化街区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密集程度全国罕有。这些密集分布的名人故居,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拥有独立的庭院、风格各异的欧式小楼,或是中西合璧的街市里院;它们置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海岸,尽享自然山海美景;它们的主人则来自文学、海洋、教育等等不同领域,显现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内蕴与精粹,成为青岛兼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品格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先看似微不足道的城市遗产,正越来越成为连接城市历史记忆与当下的枢纽,缓慢释放其存在的能量与价值,人们在这里知过往、鉴未来,更重要的是,讲述一个老城复兴的当下故事。

故居复原:精工细作拓展生命“长度”

名人故居要恢复昔日的光彩,重现其能量与价值,亟须有效拓展其生命的“长度”。青岛很早就意识到,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必须保留其原风貌,只有坚持“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的保护原则,方能重新激发“故”之活力,体现“故”之价值。为此青岛长远谋划,着眼于久久为功。过去20年间,青岛的名人故居“打开”计划缓慢而有序地推进。

2000年,市财政投资超过700万元,对康有为故居内19户居民实施搬迁,修缮开放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这成为青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开端;2003年,市政府从加强文化名人故居保护的角度出发,首次公布了20处名人故居名录;2010年,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投入1400万元合作共建,开放老舍故居,创建骆驼祥子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家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名人故居类博物馆,使青岛名人故居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同一年,市南区在福山路、鱼山路周边设置了“名人故居一条街”标识牌……

截至目前,康有为故居和老舍故居已作为博物馆和A级景区对外免费开放;位于湛山二路1号的李四光故居作为地质之光展览馆对外开放;周叔迦故居被打造成为主题书店和民宿;郭沫若故居作为展览和休闲商业为主的郭沫若书房对外经营,临海的庭院多次见证青岛重要的音乐与文学大事件。

市南区文旅局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市南区作为58处已经认定的名人故居的集聚地,通过多年实践,正逐步细化故居保护利用工作,形成体系。在他看来,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属于慢工细活,首先要做的是实施保护修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有规划、按步骤、分年度实施。

据统计,近年来,市南区共出资约150余万元完成了对王献唐故居,梁实秋故居,童第周故居,冯沅君、陆侃如故居、束星北故居等5处故居的保护修缮和保养维护,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资金589余万元修缮了孔祥熙故居、周钟岐故居。近日启动的王统照故居违法建设治理及房屋清欠行动,也初步完成了院内住户的房屋安置事宜,为下一步保护开发提供了保障。

在修缮的过程中,编制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图则是一项创新之举。青岛在全国文物系统内首次开展了对单体文物建筑的保护图则编制工作,对每栋建筑的历史档案资料、使用现状及社会价值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保护底线,对每栋建筑的修缮工程、修缮内容、相应技术措施及工艺做法给予建议,对建筑使用功能加以引导,相当于为每处名人故居“量身定做”保护规范,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名人故居保护体系。不仅如此,每一处故居的修复都会严格比对老照片、历史记载、后人回忆,谨慎施工,用作博物馆的则尽力搜集旧摆设、老物件充实陈列。如今走进这些故居,就仿佛置身在百年前的老青岛。

真金白银的投入也绝不能少,市南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政策措施正是在实战经验中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尤其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故居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项目。市南区规定:对于国家、省、市、区级四个级别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的,分别按照自筹资金的30%、20%、10%、10%进行奖励,截至目前,已奖励社会力量参与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资金90余万元。

故居“复活”:“多元”与“厚度”并重

作为文物资源的名人故居如何完成与当下生活衔接的“复活”?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以“读经典·品市南”为主题,多场阅读活动通过讲座和读者分享,以老舍故居为原点,辐射小鱼山周边的名人故居,昔日名流大咖在青岛写就的名篇,与故居场景融合,让人们重回文学的历史现场。市南区与阅读相结合的名人故居开发和利用,正是青岛“复活”名人故居方式方法多元化的缩影。而“跟着名人游青岛”“丈量青岛”等市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则通过打造崭新的文旅融合品牌、挖掘文化名人资源,成为借助文旅深度融合解决名人故居“进入难”、“开发难”问题的重要路径。

完成硬件设施修复的名人故居,下一步将具体如何使用?这似乎也是老城更新中最为普遍和难解的议题。市南区虽尚未开出最行之有效的“药方”,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在不破坏故居原貌的基础上,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在明确这一原则后,社会力量广泛介入带来的业态的丰富多元提上日程。市南区文旅局透露,经过全面修缮的闻一多故居将辟建为以闻一多和中国海洋大学校史为主题的文博场馆,全面对外开放。

由青岛龙马社接手的赵太侔故居的运营,将带来为青年人喜爱的新鲜感。始终坚持优质戏剧引进和原创戏剧创作的青岛龙马社黑匣子剧场主理人张文瀚透露,将为这处故居带来集名人展览、沉浸式戏剧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业态。而其中戏剧的主题,因为赵太侔夫人俞珊的舞台演员身份,具有了更加特别的精神传承意味。

五处已经“打开”的名人故居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主体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故居庭院占地面积2.4亩,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6月,康有为来到青岛,入住此楼,第二年从北洋政府手中购得此楼。2012年1月1日,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我市第一个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设有康有为书房、客厅、卧室复原陈列,“康有为生平史迹图片展”基本陈列,“康有为书法艺术”“文明对话-康有为的世界之路”专题陈列。馆内陈列的展品以康有为晚年书法精品及记载其海外岁月的文物为主要特色。

康有为故居。

老舍故居

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上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创作了长篇巨著《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散文《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想北平》以及小说《老牛破车》《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等作品。2010年5月24日骆驼祥子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五部分,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老舍故居。

周叔迦故居

周叔迦1929年在青岛开办佛学研究社,后与叶恭绰等倡建湛山寺。周叔迦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13号,建于1926—1928年间,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地上三层,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院落面积1670平方米。2019年,由社会力量将周叔迦故居打造成集书店、周叔迦主题展览、咖啡简餐、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化利用项目。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太平角一路23号,建于1940年,欧式别墅,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占地面积1635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7月,郭沫若第一次来青岛时就住在此处。2017年10月31日,郭沫若书房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现郭沫若生前的著作以及与生平相关的历史原件。

郭沫若书房内景。

李四光故居

李四光故居位于湛山二路1号,建于1931年,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中国建筑师唐蔼如等设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和诗人柳亚子曾居此楼。1961年李四光在青岛完成了其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2016年6月,青岛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在此建成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重点展示与李四光有关的研究手稿、岩石标本、老物件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文 王雷/图)

李四光故居。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