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取胜,打造标杆!青岛全面部署,要用质量赢得未来

质量标志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凝聚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价值。

有着优秀的质量传承和质量文化底蕴的青岛,是一座被制造业定义的城市,更是一座被质量和品牌定义的城市。

考量和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4月29日,青岛召开全市质量工作会议,总结全市质量工作情况,会上为第七届青岛市市长质量奖获奖单位颁奖,颁发了2021年度标准化资助项目奖励,对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作了一次面向未来的全面部署和动员。

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着眼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实现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各领域质量的发展与提升。  

这次大会站在城市新的历史方位中来审视和谋划质量工作,突出实体经济振兴、优质农产品供给、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新维度,发挥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从推动各行业领域提升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质量基础数字化转型等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部署,以更大力度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构建青岛质量发展新高地,为质量强市树立更高的战略目标。

在不单以GDP论英雄的当下,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话语权。

质量成就未来。这不是一句口号,“质量第一”应镌刻在城市发展血脉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速度中寻求青岛质量、青岛标准,不断颠覆自己,升级自己,只要把握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就能赢得当下,更赢得未来。

1、通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青岛因盛产品牌,素有享誉全国的“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美誉,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成为走向全国、通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从计划经济时期轻纺工业的“上、青、天”,到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金花”;从上世纪90年代突出发展品牌经济,到新世纪致力建设品牌城市、质量强市,对质量和品牌的不懈追求成为青岛城市精神底蕴的重要内涵。“质量是海信的生命,是海信的品牌,也是海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于芝涛在作大会交流发言中“现身说法”,用53年发展历程证明了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走出去”的浪潮中,质量助力海信集团成长为一家不折不扣的跨国公司,并正在向世界500强稳步迈进。

不仅仅是海信集团,在大会现场捧回第七届青岛市市长质量奖的青岛琅琊台集团、青岛雷神科技、青岛海大生物等优秀企业无一不是靠质量和品牌发展壮大。

近年来,青岛以“大质量”思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质量支撑等方面的成绩比较亮眼,全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质量促转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产品质量方面,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5%、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100%。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8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5个、获奖个人6名。

在品牌建设方面,“青岛农品”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前十名。16个品牌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数量超过全省的35%。26家企业荣获“好品山东”称号。新增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84家,总数达144家。

在质量支撑方面,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40项,创历年之最。获批建设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达8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82件。

“质量强市”推动城市发展长远重大战略不断取得新进展。今日青岛,从产品、工程、环境、服务等基础质量,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各方面产出质量,“高质量”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制造强市首先是质量强市   

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都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上青天”“五朵金花”“工业互联网”在不同时期塑造着青岛独特的城市竞争力。

我们也应看到,步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产业变革的加速,城市间的竞争正日益从过去围绕低端产业的同质竞争,转向更高层级的产业链竞争。作为青岛传统优势产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最终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上。

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关系城市能级的跃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再塑青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而制造强市首先一定是质量强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制造业企业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使企业竞争力从更多依靠速度、效率和成本控制等,逐步转到以技术创新、质量改善以及品牌提升为驱动力。

要实现质量竞争力提升,第一要务就是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一发力点。

4月27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上,发出实施实体经济振兴三年行动的号角。面对如此大势,青岛等不起,慢不得,质量引领要冲在前。目前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形成了全市《质量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年的行动任务。

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当下大势所趋。要发挥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全面提高工业产品、农产品、工程项目建设等各行业质量水平。

围绕大力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推进七大优势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市级科技创新资金投向企业比重达到90%以上,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早日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以设备更新和工艺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坚持每年滚动实施500个重点技改项目;要以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大型企业质量管理创新,鼓励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质量标杆”。

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30项以上,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加快优质农产品认证。实施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围绕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保质保量推进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从策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精品工程。 

任务已经下达,如何各就各位落地见效,这些也都将考验着青岛的智慧与魄力。

3、打好“青岛质量”牌   

经济社会发展走向高质量时代,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更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方位、立体式的提升。

青岛质量,已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从青岛市长质量奖的获奖情况,可以窥见青岛用“大质量”思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对标先进城市,放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市质量工作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譬如,“质量第一”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牢,部分领域产品质量仍需提升。品牌建设仍需加力,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青岛入选16个,是上海(57个)的28%、深圳(46个)的35%、广州(32个)的50%。标准化建设以及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工作还有差距。

站上“新风口”的青岛,承载着全新的使命,必须拿出全新的作为。找准问题才有的放矢,打好“青岛质量”牌。

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经济是青岛最具特色的优势之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来,青岛“品牌之都”的传统优势并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品牌建设“点高面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直面新一轮品牌竞争,要继续发挥好这一优势,让“品牌之都”再创辉煌。

大力开展“品质青岛”塑造工程,努力振兴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品牌。要推进新营销,深入研究新消费浪潮下“国潮”消费升温的机理和路径,推动品牌年轻化。要打造新锐品牌,聚焦智能、健康、时尚、创意等领域,建立新产品和新企业品牌培育库。要推进“互联网+”品牌打造,通过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孵化出一批“网红”新品牌。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效益。要抢占标准制高点,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每年争取参与制定100项国家行业标准。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和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活动,推动企业执行更高的标准。开展新领域标准预研,在“四新”经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相关标准开展前瞻性研究。实施优势领域标准化项目试点,推进已经立项的81项国家级150余项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获批开展国家标准样品试点项目、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标准化试点项目,以试点示范带动标准化水平提升。

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夯实质量基础。加强高能级基础平台建设,继续建设一批质检中心、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要形成高效能的服务和监管模式,推进“质量检测一件事”建设,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青岛市场监管法规通”服务平台,目前已正式上线,助力企业推进质量提升。 大势应时而起。青岛的发展在质量,青岛的未来在质量。强化“质量第一”意识,以更务实有力的姿态深度掘进,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坚实支撑,推动“质量强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打造质量强国标杆城市。

作者 |吴帅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