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文学社“记忆·中秋”诗文云沙龙丨迎风望月,甚得我心(邴琴)


《月亮还在那儿》(节选)  朗诵:邴琴


月亮还在那儿

文/邴琴

中国人的情怀是带着月亮般的阴柔的,向来,我们对月亮的咏吟多于太阳。月亮出现在诗词歌赋里犹如草原上的繁荣花点满目尽是。月亮的影子,犹如中国文人的衣袍袖影,起舞有姿,虚实玄華。

曾经,我们举头望月,低头有思。月亮有两面,一面给我们光亮,一面供我们抒情。每逢中秋月,月色总关情。月色如水,落成一片匀净的沉默,让寂寞美成美学。暮秋梦远,光影如花般落在墙上,投下一帧帧园边幽梦。

少年时,我的祈祷无以寄托,便将心事说给月亮,月华清莹,温柔如水,总觉得月亮最贴心最宽容,幽邃的静谧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去,时常觉得我暗恋的那个男孩某天走在月光下,应该会为一缕月色清辉传达的思念而偶一动念想起我吧?

那样的时代,露天下的一起都是敞开的,月亮大家都有份,各诉各的心肠,各怀各的古今。同一轮月,几番阴晴圆缺,对照几番悲欢离合。只有月亮出入思动,贯穿古今。那时候的月亮多么重要啊,她是诗人灵感的源头,是离人思念的眼神,是少年忧伤的出口,是情人热烈的温存。

而那些趁月如涌的往事是一些命运枝节的休止符,常常在多梦的夜里,唤醒黯然的边角,触发动情的瞬间。犹如流动的光,游动的鱼,和子夜静下去的海。这里面,总包含一些欲言又止和诉之不尽。我们都在时间的纵轴线上打了很多的结,每一个结扣里都关着一个人,和一段往事。月下怀想,是安慰,还是失落。

古人赏月、祭月、拜月,必怀着精细的心情,焚香、品茗、饮酒、弹琴、吹箫,他们认为只有风雅事才与这皎白的月相配相得。月亮是古代人灵魂深处的高位。

大美女貂蝉娉婷拜月,杜丽娘月下思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月依依满西楼半笺娇恨寄幽怀,就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在月光下舞剑。

苏轼把酒问天、问月,千古成绝,居远思今荡气回肠。

戴进携两三小厮翻山越岭汗湿衣背,在月下叩门,画入《月夜访友图》,那声响格外清泠动人。

月下凭风,山有山意,水有水情,细细品味才能体悟那份绚烂之极、朴雅莫争。月亮有情无情,把多余的心放下,才能看见自己的世界有情无情。

这轮月无论是否有彩云追得,永远高悬在那里。热闹或冷清,宠辱皆不惊,气度雍容。她是最宽解旷达的心灵知音,气醇意轻,是万亿年永恒的思绪凝玉。

某友人在崂山脚下有处房子,在大风的夜晚,月明星稀,携酒上山,与友人对坐山巅,迎风望月,衣袂飘飘,情怀满襟。

这风骨雅趣,甚得我心。



(作者简介:邴琴,1978年生人,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入选《老照片》等多种选本,出版有《爱你用一生作答——梁思成与林徽因》。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琴岛作协副秘书长。)

扫码了解观海文学社“记忆·中秋”有奖征文详情


摄影:王建亮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