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探自然!青岛植物园“自然教育步道”上线带你探索生物多样性奥秘

“植物园的自然教育步道解说系统已经上线了,您可以来看看。 ”5月21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一天,青岛市园林林业技术学校教师江灏向记者发出邀请,“在这条步道上走一走,看看水塘,看看植物,你就能了解到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在青岛植物园内,一个创新项目——智慧型自然教育步道,正迎来一批批的市民与游客。

植物专家江灏讲解杨柳树优点。

植物园里“现场教学”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步道的主题是“水的朋友圈”,分为“荷塘·水下氧吧”“鸟儿的餐桌”“相遇水杉”“永不止息的水循环”等几个章节。市民在这里可以通过步道上的二维码,观看视频,结合水系里面的动物和植物,边走边看,了解“水系朋友圈”里各位“朋友”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位于北纬36度的青岛,四季分明,在海风习习的城市中,有一座静谧的植物王国。 1000多种植物,收藏着北方森林的四季。每一棵树都蕴藏着大自然的无穷智慧……”记者在现场扫码收看了一段视频,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解说,很快就把人带入了神奇的大自然中。

江灏告诉记者,步道的建设中,他做了一些技术性的工作,经常给朋友推荐“有时间过来看看”,“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够在这里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大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缺了谁都不完整。 ”

在步道上,市民王先生和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正在研究水中的荷叶。 “荷叶为什么要长这么大?因为这样就能接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气。 ”王先生在“荷塘·水下氧吧”的解说牌前“现场教学”。 “荷花真是太聪明了! ”女儿禁不住夸起了荷花。

更好地理解“多样性”

作为一名植物专家,江灏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要比大多数人深刻。他在教学之余,一直积极从事着自然教育的公益性活动。

结合青岛的环境资源,江灏和同事们走进景点景区、学校、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讲解公益活动。《身边的植物》及《跟着节气阅自然》等主打课程,在2021年共进行了56场。

“植物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命形式,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一环。 ”江灏告诉记者,正如自然步道里面一段解说词所说的那样:植物为城市制造新鲜氧气,花朵为昆虫提供食物,树木可以用来建造隐蔽的居所,昆虫和果实,吸引鸟儿前来觅食、安家。植物汇聚珍贵的水源,滋养土壤,营造本地物种栖息的乐园……

“了解生物多样性,就必须要认识到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以人的喜好随意增加或减少。”江灏举了个例子,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青岛的杨柳树会有飞絮现象发生。飞絮飞入人的眼睛、鼻孔,会导致过敏人群皮肤过敏,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有的市民认为‘既然飞絮带来这么多麻烦,砍掉就好了吧’,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杨柳树树种优点特别多,它们是城市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道路及河岸绿化的优选树种。另外,杨柳树生态功能强大,主要表现在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杀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等各个方面。其中,杨树具有显著的抗大气污染的能力,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颗粒物及重金属的抗性和吸收吸附能力极强,是城市园林绿化优良的净化空气、抗污染、吸纳噪音树种。 ”

延伸

建设生态绿道 打造公园城市

植物园所在的太平山是老城区蕴含着人文底蕴的一处生态山林,还包括中山公园、动物园、榉林公园。目前,青岛把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列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设生态绿道,推进山头公园整治,积极拓展绿化空间,打造公园城市。

作为城市“绿肺”,太平山的整治提升将在现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资源基础之上,通过绿道建设打通中山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和榉林公园4个公园的间隔。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太平山中央公园生态绿道规划结构为“四环一线”,目前开工建设的是“三环一线”,即最美花道环、溯源绿道环、全民阳光绿道环和最美登高观景线。

植物园的自然教育步道。

花道线路主起点为中山公园南大门,沿线经过樱花路、木瓜路、太平山路、植物园架空栈道、双樱路等,返回中山公园南大门的一条环路,总长度约4.6公里。溯源绿道线路全长2.4公里,新建绿道550米。全民阳光绿道是最长的环线绿道,从中山公园南门至中山公园西门、再经动物园、榉林公园、植物园,最后回到中山公园内,全长6公里,其中榉林公园内新建架空栈道约240米,植物园内新建架空栈道约480米,太平山路新建悬挑栈道530米。登高观景线北起太平山路植物园入口,南接植物园茶园,新建长度约1200米。沿道路等高线串联多个观景点,规划休憩廊架,局部拓宽,增设观景平台。

今年将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为了更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年我国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区域,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有效保护了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超过6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约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我国建有各级各类植物园近200个,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野外回归珍稀濒危植物达到206种,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

这位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按照《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 (2021-2035年)》的总体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我们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生物多样性和典型景观分布特征,遴选出50个左右的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有效保护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他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