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快评 | 轨道上的生活味儿

地铁改变了青岛人的生活。最近,“最美地铁”青岛11号线特别忙。有人背着帐篷,带着孩子,坐地铁到世博园露营;有人全家出动,去北宅吃樱桃;还有三三两两的老农,提着满篮子樱桃,到市中心来售卖。两旁的绿树红花、高楼大厦,美不胜收。宽敞的车厢里,人们的表情从容而又舒展。

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切身体验着地铁带来的便利。比如,家住西海岸,一早可以坐地铁“跨海”到市南区上班;晚高峰从崂山到李村聚会,乘地铁比打车快得多;周末去红岛看房子,坐上地铁“说走就走”……过去六年,青岛地铁每年都有新线或新段开通。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6条,运营里程284公里,位列全国第十位、北方城市第二位。日前,《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正式亮相,按照方案,至“十四五”末,地铁运营线路将达到9条。日益密集的轨道交通线网以及线路开通所带来的新变化,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地铁扩大了城市半径,拓展了生活空间,也提升了生活品质。品质的提升,首先体现在交通通畅上。作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地铁的作用有目共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地铁、快速路、主干道、未贯通道路等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市政道路建设“15515+N”工程,让市民出行更通畅。这既回应了民生关切,也进一步打开了人们关于未来的想象。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轨道交通铺设的半径,也是居民的生活半径。便捷的交通,让居民通勤压力减小,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也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职业道路可能因此变得更为宽广。同时,地铁作为城市的“触角”,不断往外延伸,打造的“同城生活圈”,让城市周边居民能尽享城市繁华和医疗健康等公共福祉,也让城市中心居民享受到周边特产美食与文化资源,极大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地铁还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涵育现代文明风尚。随着线路联结成网,地铁与地面设施共同构成了循环不息的有机系统,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而且,这一空间汇聚了比地面更密集的人流,青岛平均每天有85万人次乘坐地铁。因此,地铁运营需要超越交通工具的单一思维,把更加多元的城市功能纳入视野。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已经见诸青岛地铁。比如,李村站的雷锋文化墙、3号线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主题列车等,都让人眼前一亮。今后,打造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地铁文化,使其成为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也应成为青岛地铁建设的更深层追求。

作为城市的“血管”,飞驰的地铁让整个城市生活实现了进阶。而要让生活更加美好,还需在细节上进一步用心用力,不断锻长板、补短板,把握好发展的“木桶效应”,系统提升城市品质。(王学义)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