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春播完成近九成,冬小麦长势好于预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4日讯 再有十天左右,全市麦收将从南往北陆续展开,目前正值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观海新闻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全市344万亩小麦长势好于预期,已完成春播201.5万亩,春播任务完成近九成,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去年小麦播种期间遭遇秋涝,因降水偏多,部分小麦播种时间延迟,今年初春小麦长势明显弱于常年。同时,今年春季农业生产期间遭遇干旱,目前全市农田土壤墒情基本适宜,部分地区土壤表墒较差,旱情显现。当前小麦正值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花生和甘薯处于种植期和苗期,马铃薯等大量露地蔬菜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降水偏少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此外,小麦条锈病在多个区市出现等,都为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面对新冠疫情、春旱、小麦条锈病等不利因素影响,青岛瞄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科学抗旱保春播。

“我们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制定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印发农技指导18期,开展抗旱指导服务。”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鲁军佐介绍,面对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狠抓技术服务,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针对青岛缺水实际,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肥一体化在全市应用面积突破100万亩。目前,小麦晚播影响已经挽回,拔节前一二类苗占比达到83%,较冬前增加7个百分点,长势好于预期。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岛城的田间地头,我市聚力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为春耕春种打下坚实基础。“今年以来,青岛市降水较去年偏少,新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保障了34万亩项目区春耕浇地需求。”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处处长左强志告诉记者,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项目区粮食产量提高10%-20%,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分别减少13.8%、19.1%,亩均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前期规划过程中,重点投向项目区生产最亟需的水源、配电及生产道路等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据悉,我市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统筹中央和市级财政2.26亿元,突出灌排设施、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重点,通过实施农水、农电、田间道路等一系列配套建设,在项目区内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1万亩。今年以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8万亩。

目前,正值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病虫害等灾害易发,各区市正抓住小麦收获前的最后窗口期,持续加强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聚焦政策保障,提高救灾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中央和市级财政救灾资金作用,统筹中央、省、市资金7636万元,重点支持春季麦田管理、小麦促弱转壮稳产和“一喷三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全市统一喷施叶面肥109.9万亩、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面积344万亩,全市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

同时,通过社会联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部门会商机制,加强干旱监测预警,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发布干旱监测预警信息14期。坚持政府主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抗旱保春播工作。充分利用一切水源,鼓励有灌溉条件的农户积极浇水保麦和造墒播种。截至目前,全市投入抗旱机具4万台(套),抗旱浇地面积214.6万亩,全市已完成春播201.5万亩,完成近九成。

“我们将抢抓关键农时,确保完成春播任务。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加强生产指导,做好农资调度,提高播种质量,加快推进春播进度,力争5月底前全面完成春耕春种任务。”鲁军佐介绍,小麦97%以上靠机收,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同时,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设高产攻关田100万亩,打造一批“吨粮”示范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文 邢志峰/图)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