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儿童为本”助力幼小衔接“软着​陆”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要面临一次成长的蜕变。蜕变不可能一瞬间完成,需要家校园合力助推,这个过程就是幼小衔接。城阳区礼德小学以儿童为本,通过降低衔接坡度、组织趣味活动、实施“小步幅、台阶式”衔接方式、“多方联动”共育等举措,让孩子轻松跨入小学课堂,实现幼小衔接“软着陆”。

实施“缓坡度”衔接,让入学准备更充分

校园初探-校园再探-线上公开课-入学礼,礼德小学为孩子搭建起“四级台阶”,幼小之间平缓的“坡度”帮助孩子顺利做好入学准备。

校园初探时,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的陪伴下到小学参加益智、角色扮演和体能等十项体验活动,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校园再探时,他们会收到装有教材的定制版书袋和印有校徽的T恤,见过面的小学老师会带领他们寻找水房、厕所、餐厅、功能室、教室等,教会学生路队、喝水、如厕、用餐等生活知识。线上公开课主要引导家长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家校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入学第一天,学校举行新生“入学礼”,用浓浓的仪式感为孩子们描绘充满理想与希望的五彩画卷,引领孩子们梦想启航。

改变“断崖式”衔接,让学习生活充满“童趣”

充满“童趣”的衔接方式,能将孩子从单纯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变成立体、开放且生动、独立的个体。

学校开发“家”文化、艺海拾贝、春节习俗体验、给小鸟安家等探究性学习项目,实施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洋溢成长的喜悦;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型劳动”四个层面,家校联合将学校模拟搭建成一个“小社会”,设置“小厨师”等15个角色模拟情境和体验任务,让孩子在新奇的体验中爱上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书法、篮球、绘画、合唱、科技、创意剪纸、烘培、健美操、鲁班工坊、活字印刷、话剧等14个社团课程,安排读古诗、看绘本、练竖笛、强体能等课余活动,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组织“热气腾腾”欢动大课间,通过街舞啦啦操、小小青蛙跳、螃蟹走与袋鼠跳、赶小猪、风车转呀转等趣味体育活动,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推行“小步幅、台阶式”衔接方式,养成好习惯

学校从学会整理、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体质提升、全面发展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更加适应小学生活。

清晨,学校在门口会关注孩子们的发型、着装,看他们是否把水壶和小书包背到肩上。进入教室,班主任会关注孩子们书、本子、学具、书包、衣服、抹布等物品摆放,循序渐进,教会学生有条不紊地整理自己的物品。日常生活中,会教会孩子们开关车门、正确地拿勺子和筷子吃饭、倾倒剩菜剩饭、打水喝水、系鞋带、搬运行李等生活常识,会指导孩子打招呼,与同学沟通讨论,热情地与人交往。学习时,学校不留校外纸笔作业,校内追踪记录“校内作业倒计时”、“作业天天清”和“快乐小勤娃、书包谁最轻”每日挑战赛情况,追踪结果执行“点对点”个案辅导,以纠正学生“懒作业”“拖作业”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营造“多方联动”衔接氛围,提高幼小衔接实效

园校联合教研+新老教师共研同修+校外研学+家校共育,礼德小学通过“多方联动”合力育人,提高教育质量。

老师们通过园校联合教研研读童心,梳理了许多幼小衔接策略和方法,寻找幼小衔接的融通点和平衡点,为园校双向衔接架起“纵深式”学习交流平台。学校组织新老教师共研同修,积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进行一年级教材通研;全校组织“一人一课”、跨学科公开课,优化幼小衔接教法和学法指导,成功组织城阳区语文和英语学科幼小衔接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中凝练经验。学校携手青岛市科技馆、中国海洋大学、城市发展规划馆等单位实施科技创新及职业体验教育,让孩子在丰富活动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幼小衔接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缩影。城阳区礼德小学由于创新实践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先后获评青岛市幼小衔接示范校、青岛市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校校、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学校所探索的《欲减先加、增而促减、减而促增,全力打造“加减法”小学作业管理模式》被评为青岛市十大创新案例之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