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硕博“超长待校”,不能一退了之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研究生“超长待校”十几年始终无法顺利毕业,高校掀起“清退潮”,甚至有的一次性清退逾百人……近年来,高校“超期硕博”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学资源被挤占、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引发社会讨论。

硕士、博士研究生们“超长待校”,的确太尴尬。按常理说,好容易通过入学考试,就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拿到学位,顺利毕业。然而,有些硕博研究生却一拖再拖,甚至十几年不能毕业,让研究生阶段比整个中小学加起来还要长,真让人大跌眼镜。

高校清退“超长待校”研究生,其实已渐成常态。比如,2021年12月,江西财经大学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113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其中超期最长的一人,已超期11年。2020年,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先后公布超过1300名拟退学研究生名单。而在2020年10月,教育部等就发文,明确表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常态化清退背后,是高校不堪重负。“超期硕博”现象正严重挤占高校教学资源。比如,一流学科点研究生导师通常每年招收2名博士、3名硕士,即使所有学生正常毕业,也会出现1名导师同时辅导15名甚至更多学生的情况,导师精力、实验室资源等只是勉强够用。假如有硕博“超长待校”,高校教学资源会更加紧张。而且,教育部会根据研究生毕业率来评定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可见,清退“超长待校”硕博,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

然而,无论对于学生、高校还是社会来说,动辄清退数十乃至上百研究生,无疑都是“多输”。这说明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出现了问题。清退态度需坚决,但是不能一退了之。假如不认真反思,对症下药,就无法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首先,“超长待校”的硕博本人,应该对此负责。无法按时毕业,很重要的原因是心思没有放到学业上,也有部分学生不适合做科研。而被清退的硕博中,相当一部分是就读MBA的学员,比起学位证书,他们更在乎“读研带来的人脉”。假如存了这种心思,那显然是旁门左道了。

其二,高校本身也有不小的问题。在被清退硕博中,很多是高校此前“宽进”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MBA、EMBA等专业未被纳入研究生统考范畴,入学门槛普遍低于全日制研究生,而学费普遍高于甚至两倍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易和收费高这两大特点,使得部分高校一度热衷于招收此类研究生。而在“严出”政策下,他们根本无力毕业。此外,一些高校不顾专业能力,跟风硬上硕博点,实际却无力培养,导致一个导师同时带十几个、数十个研究生。还有的导师心思不在教学上,一个学期见不了学生几面,又如何培养学生?

所以,在清退“超长待校”硕博的同时,也加强源头治理和过程管理。由高校把好入口关,导师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避免误人子弟。在考核研究生同时也要考核导师,对于“摸鱼”的导师该取消资格就取消资格,对“硬上”的硕博点该撤并的就撤并。而学生在读研之前,自己也要想清楚,到底想不想做研究,适不适合做研究,以免到时候毕不了业,悔之晚矣。在如今高校考研已经成风的当下,这一点尤其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