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5月30日晚,海信旗下潮牌Vidda举行的一场线上发布会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首位数字人员工——流量主理人Vicki携全球首台4K全色激光投影亮相,既宣告了海信正式进入智能投影市场,也向外界秀了一把元宇宙技术。大家直呼:“原来大佬也这么能玩!”
有人说家电企业能折腾,它们总是在追逐每一个风口,推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产品。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中国家电企业活力的展现。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元宇宙时代,它们总是积极拥抱变化,拼尽全力去转型适应每一个新时代。
某种意义上,家电企业是最具活力的一批企业,是探究制造业转型极具样本意义的观察对象。
近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专访了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海信电子信息集团总裁于芝涛,围绕元宇宙、新型显示、智能家电发展等进行交流。通过与于芝涛的对话,我们得以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家电企业一次次动作和布局背后的考量。其中有挣扎、有笃定,有无往不利、也有至暗时刻,一路走来,最难的或许并不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与自我坚持之间找到自洽的路径,找到每一个时代属于自己的商业逻辑。
这一切在海信电视业务的转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电视作为未来智能家庭的重要终端和入口,很早就被互联网企业盯上,前有乐视,后有小米、华为,面对带着新模式、新话术蜂拥而至的各路品牌,一向秉承“多干少说”,将技术和质量放在首位的海信似乎一下子成了“弱势”一方。电视未来要如何发展,海信电视未来又要如何发展,面对这些时代的拷问,海信一方面加快智能电视和年轻化布局,虽然跌跌撞撞,但却在数字文娱和用户增值以及年轻品牌运营上越来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开启了大显示产业转型,从底层芯片到上层显示解决方案,全产业链布局。
正如很多制造业企业一样,家电企业从不轻易讲“颠覆”,而海信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所有颠覆性应用或产品之所以产生,都是技术逐步改进提升的结果。因此,即便是元宇宙被互联网大厂纷纷视为下一个布局制高点的产业,海信的出发点仍然是十分朴素的提升用户体验。对海信这样的“理工男”来说,遵循技术孵化规律永远是拓展多元化最理想的路径。
中国家电企业的转型之路也是学会如何定义行业未来的探索之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家电企业依靠引进国外生产线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从跟跑者成为并跑者。未来若干年,摆在中国家电企业面前的课题是如何成为领跑者,如何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找到未来的产业方向。智能家电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事实上,当前全球家电行业纷纷步入瓶颈期,传统家电如何走向智能家电,没有哪家企业能说清楚。海信等家电企业在智能家电上的思考和试错就不失为一种历练。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海信电子信息集团总裁于芝涛。
元宇宙:水到渠成的布局
记者:去年以来,元宇宙概念火爆全球。今年更是被很多业内人视为元宇宙落地元年。对这个极富科幻色彩的概念,大家赋予了它无数的想象。您如何看待?
于芝涛:行业对元宇宙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有人说元宇宙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和生活可能相关的数字世界,有人说它是移动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有人说它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孪生世界”。我们认为,通俗讲元宇宙就是我们将来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一样。
记者:所以说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与当前大家使用的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于芝涛:昨天我们在内部做了一个演示,大家戴上VR眼镜,通过聚好看的云会议技术,在虚拟场景中围坐在一起开会,就像我们面对面采访一样,有非常强的沉浸感。这是传统的在线会议系统做不到的。
记者:元宇宙带来的改变或将是颠覆式的?
于芝涛:一定是。它能让我们像在现实中一样,沉浸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当中。
记者:元宇宙塑造的数字世界包罗万象,商机无限,包括谷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扎克伯格更是将Facebook更名为Meta。海信何时启动了元宇宙的布局?
于芝涛:2016年,海信正式成立虚拟现实实验室,对底层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突破。仅2021年就在虚拟现实领域申请了100多项专利。
记者:2016年前后恰好是上一轮虚拟现实投资热的时候。
于芝涛:海信对所有前沿技术都有所关注,尤其是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元宇宙、虚拟现实与海信已有产业布局有很高的契合度,比如新型显示中的Mini/Micro LED技术就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VR显示技术。不论是成立虚拟现实实验室,还是现在的数字人生产,海信布局元宇宙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进入,而不是另起炉灶,盲目“追风”。
记者:目前,海信围绕元宇宙有哪些布局?有哪些优势?
于芝涛:从产业链来看,元宇宙大体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整机硬件、核心器件、感知交互算法、内容制作和产业运营。海信在这五大方面均有涉足。除了在显示基础元器件领域之外,我们在3D显示和多媒体技术、软件内容生产、AI云平台等方面也有了不错的积累。
以数字人为例,通过我们的云计算能力、AI算法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从传统的4-6个月,提升到2周以内。传统的半写实数字人要至少1周时间进行角色制作。聚好看的内容生产平台能在10分钟内快速生产数字人内容,并可以动作、表情互动。信芯团队也正在开发AR芯片。
记者: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赢者通吃”似乎已经成为法则。面对互联网大厂在元宇宙领域的押注,海信会不会感到有压力甚至危机感?
于芝涛:元宇宙包罗万象,涵盖芯片产业、5G通信产业、屏幕产业、光学产业、专业内容制作产业、游戏等大量产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通吃。互联网大厂大多从游戏切入,意在社交。海信则有完备的家电生态,家庭娱乐交互一定是我们的第一出发点。最初我们内部就曾经探讨过要不要将VR眼镜与电视配套销售。元宇宙与消费互联网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别是,它除了商业模式创新,更需要依托强大的硬件创新为支撑。就像手机,至今没有哪个品牌能吃下整个市场。
大显示:争夺未来智能交互的触点
记者:显示技术是海信的看家本领。2019年底,海信电器正式更名为海信视像,海信大显示战略浮出水面。大显示布局的产业逻辑和思路是怎样的?
于芝涛: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产品的场景化。我们说显示无处不在,就是要基于用户在不同场景对显示的需求开发产品,比如电竞游戏场景,我们有电竞显示器。二是研发的垂直化。最底层是信芯微公司的Tcon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和画质芯片,往上有海信自己的操作系统,再往上聚好看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云平台服务,我们还可以提供不同的App和终端解决方案,这些都跟液晶、激光、ULED等不同显示路线结合。
记者:从产品来看还是各种显示器?
于芝涛:现阶段还是这样,但未来一定会突破当前的产品形态。显示在未来一定不只是用来“看”的,而是一个交互的触点,人与设备、人与服务的交互都通过显示来实现。比如我们戴的眼镜未来就有可能是一个触点,甚至我们的皮肤都有可能成为触点。
记者:前几年不少互联网企业鼓吹电视将被年轻人抛弃,对电视和传统电视厂商嗤之以鼻。但这两年,却能看到越来越多企业正以各种各样的新概念重新回来做电视。显示正在成为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
于芝涛:大家争夺的焦点说到底还是触点。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企业聚焦显示产业。越来越多创业者和企业进入,也会不断做大产业发展空间。这对海信来说也是一个新机会。
智能家电:尚处于硬件增值阶段
记者:家电智能化是一个被讲了多年的老故事。智能家居、全屋智能这些概念消费者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实际使用中消费者的感受更多还是语音智能控制等较为简单的功能。如何理解智能家电当前的发展阶段?
于芝涛:电视是所有家电中探索智能化最早的,也是走得最快的。我们通常将电视的智能化划分为硬件增值、运营增值和用户增值三个阶段。硬件增值,就是用智能化技术为产品增加新功能;当硬件积累到一定用户规模后,就进入运营增值阶段。智能电视的规模拐点一般是1000万,达到这个规模之后,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和分发应用就有了流量和价值,平台和开发者依据相应比例分成。当用户再增加到2500万时,就有了用户增值的基础。
参照电视的智能化历程,白电的智能化目前还处于硬件增值阶段。给空调增加一个语音控制功能,它能实现AI交互。但怎么运营增值?行业可能还没想清楚。主要的难点在于找到能与硬件结合的完美应用。
记者:智能家电被确定为青岛未来要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之一。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青岛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于芝涛: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产品,就像苹果的iphone颠覆手机行业一样。未来家电产业的竞争,也将会遵循这个准则,青岛家电产业的发展,应该往上游芯片、核心部件、操作系统等方向延伸,掌握核心技术并基于此开发差异化产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创新突破:转变与高校的合作范式
记者:在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海信与高校合作多不多?
于芝涛:目前已经跟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围绕云平台、数字人等方面深度合作。在元宇宙等前沿核心学科上,高校的技术积淀以及前瞻性比企业做得要更好一些。去年底,我们和清华大学合作的“全息交互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未来将重点与高校进行基础研究,并结合海信视像、聚好看研发团队在显示和图像处理技术、AI、云平台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多年先进经验,实现虚拟现实的核心基础技术突破,推动消费级应用,推动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企业创新中与高校合作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
于芝涛:产学研合作讲了几十年了,但以前更多是在很小的问题或者是局部问题上的一些融合,现在是深度融合在一起。以前为什么融合得不好?要么是企业的生产力太落后,要么是大学的生产力太落后,但现在设计工具和教学工具的普及和提升,让高校和企业的生产力已经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家对产业的判断也越来越趋向一致。因此,在核心基础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都能形成很好的互补。
记者:其实这也是一种合作范式的转变。以前更多是企业有了具体的技术攻关难题向高校寻求帮助,但如今双方可能从新技术培育开始就一起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于芝涛:对。比如高校人才培养,现在很多学校不仅要写论文,还必须有实际应用方向为支撑,学校的研究方向更加务实,带动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比以前更深入。同时,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布局也更具创新性,为产学研深入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 欣)
青岛日报2022年6月7日6版
责任编辑: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