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所分离鉴定出20余种利玛原甲藻酯化态毒素,其中15种为国际首次分离鉴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0日讯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利玛原甲藻毒素新形态鉴定及毒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利玛原甲藻酯化态毒素研究较为匮乏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团队不仅鉴定出20余种大田软海绵酸及鳍藻毒素-1的酯化态衍生物,而且初步证实酯化态毒素的高毒性,为近海利玛原甲藻的种间差异、区域表征及风险防控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利玛原甲藻实验室扩大培养。

利玛原甲藻在全球海域内广泛分布,是典型的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产毒藻,经双壳贝类通过滤食作用摄入后,毒素会富集在贝类体内,或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在其他水产动物体内,严重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不断影响,利玛原甲藻存在扩大和暴发频率增加的趋势。因此,针对利玛原甲藻的毒素新形态鉴定及毒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利玛原甲藻的显微镜观察与计数。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株来自黄海和南海的利玛原甲藻的产毒轮廓,共鉴定出除游离态毒素外的24种相关毒素的酯化态衍生物和1种鳍藻毒素-1的同分异构体,其中15种酯化态毒素为首次分离鉴定。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初步证实酯化态毒素毒性高于游离态毒素,为后续深入研究利玛原甲藻产毒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