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产业刚有起色,又赶时髦去追逐另一个新产业。这种不断地追逐看似积极、主动,结果很可能是一地鸡毛
产业风口与长期主义
追逐产业风口无可厚非。但是出现一窝蜂地拥向一个新产业,每个“门外汉”都试图扮演“颠覆者”的时候,这种追风热潮也许需要冷静思考。就像当下的“全民造车”,造车新势力多如牛毛,不仅科技企业纷纷入场,甚至地产、家电企业也跨界进入。
其实,风总是“起于青萍之末”。新产业具有颠覆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其内在的产业发展规律,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到成熟的漫长周期,要经历一个技术、人才、资本、产业链等要素不断集聚,最终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风口被更多人感知的时候,往往已经不再是产业最佳的布局时间窗口。而且,判断一个新产业风口,不仅要看它现在是否受欢迎,还要看它在可预期的将来会有什么表现,而这更离不开自身的能力和长久以来相应资源的积累。否则只能是外行看热闹。
那些站上风口的成功者,并不是被机会砸中的幸运赌徒,绝大多数是深耕行业的长期主义者。就像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写道,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长期主义是一种格局,帮助企业拒绝狭隘的零和游戏,重塑企业的动态护城河。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等”到了自己的风口。
一个企业要穿越很多个周期,才能进化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伟大企业。当前,确实有不少新兴企业抓住产业窗口期,凭借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扶摇直上,借助资本的力量小步快跑。但真正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无论是技术、品牌、供应链还是国际化,没有一样可以速成。部分缺乏盈利能力、商业模式不成熟的明星企业,有的拿到多轮融资仍然难逃倒闭窘境,有的在流血上市之后股价暴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短视者会被眼前问题击倒,唯有长期主义者才可制胜千里。对于企业而言,产业布局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眼光和定力,做精做强主业,方能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当前缺的不是造车新势力,缺的是基础设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基础共性技术。比如,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IGBT还依赖进口,动力系统集成商通常为日电产、博世、大陆、博格华纳等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
这就需要发展一批以“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为代表的长期主义者。这些企业虽然看起来所处领域比较边缘,商业故事也不够吸引人,但它们面向细分市场,长期专注并深耕核心主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中坚。
坚持长期主义,不仅是企业的课题,对执着于培育新产业的城市又何尝不是。
新产业的培育往往是一场马拉松,而非100米短跑。城市发展新产业要把握节奏、持之以恒,把有限的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聚焦到核心产业和核心企业,给予基础研发、人才引进、产业链配套、技改、场景开放等全方位长久支持,以一抓到底的战略定力推动新产业做大做优。
什么产业挣钱就做什么,什么时髦就追逐什么,一个新产业刚有起色,又赶时髦去追逐另一个新产业。这种不断地追逐看似积极、主动,结果很可能是一地鸡毛。(周晓峰)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