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转变……现在,中国病人先用到了这些最好的药物,然后我们再推广到全球。”7月2日上午,荣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在介绍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维迪西妥单抗”时说道。
2021年,烟台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先后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在国内上市销售,并于12月3日双双进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
敲定产业版图,布局“1+3+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围绕九大方面33个细分领域,拿出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
如今,规上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5家、过十亿元企业1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瞪羚企业9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1项;重点建设项目33个,总投资254.63亿元;重点在产药品46种,2021年创新药获批数量占全省近一半;预计从今年起,每年将有1-2种创新药上市……这些都是烟台以创新为驱动,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硕果”。
2020年,烟台生物医药企业总收入达到1006亿元。
在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上,烟台向外界宣告了重磅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
向“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科技交流门户、东北亚生物医药制造基地、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谷”奋勇进军。力争到202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这意味着,在烟台,一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三年磨砺,产值将实现翻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打造全链条融合的千亿级产业,烟台厚植产业沃土,打造汇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国家级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一批“国字头”平台聚力开发、应用、孵化,合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推入快车道。
产业发展是技术、人才、资本、政策充分融合的产物,为做好产业要素生态融合,烟台逐步构建起“一个医药集团、一个母子基金群、一个产才联盟、一个创新发展研究院、一个创新发展云平台、一个环渤海高研院、一个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的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支撑体系。
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姚宝鑫告诉记者,目前,重点打造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片区已启动建设,重点聚焦医用同位素药物、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两个细分领域培育优势。
2021年3月成立的全省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已匹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落户院士工作站一个,探索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产才融合发展新路。
包括5名院士、9位国内一流大学药学院院长在内的33名“烟台生物医药产业智库”专家,正在为产业发展、政府决策提供高端智库智力支撑。
“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持续提升“创新好药,烟台制造”产业品牌形象。
如果把招商引资比作经济发展的“抓手”,“靶向发力”则有助于实现招商引资精准“升级”。为此,烟台围绕八个细分领域,设立产业链全景图、产业资源库、客商信息库、目标企业库、项目信息库、重点人才库“一图五库”,还将专业力量强、招商渠道广、落地项目优的优质机构发展为招商“合伙人”“代理人”。
目前,各区市正加快集聚一批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产业上下游开展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药物产业集聚群,全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荣潇)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