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③丨开放的青岛,鼓荡城市跃迁澎湃浪潮

青岛日报2020年10月12日1版

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开放的青岛,鼓荡城市跃迁澎湃浪潮

“双节”假期刚过,位于上合示范区的上合嘉里物流中心项目工地内机器轰鸣不止,这处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正加紧施工,每天都有新变化;距此不远的多式联运中心,蓝色、白色的集装箱把场站装点成“集装箱的海洋”,数座巨型龙门吊往来作业,将货物搬运至即将远行的国际班列;沿着胶州湾再往北,位于高新区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来青考察的客商被其充满以色列风情的细节所吸引,对接项目、落地洽谈,宾主谈笑两相宜……

这是青岛惯常的一天,这更是这座城市蓬勃向上、拔节生长的真实写照。

而开放则是驱动这一切最核心的引擎。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在青岛,开放是一种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十三五”这5年间,特别是近年来,更高水平开放成为开启青岛新一轮跃迁的逻辑起点。

奋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正是在开放的大背景之下,这座城市紧紧抓住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以更高的视野谋篇布局,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开放故事得以全新书写,一个个发展的桎梏随之被成功突破。

这座城市,因此一次次自信地把发展的目标指向更高。

把握机遇,搭建开放的更高平台

站在开放的最前沿,青岛用更高水平开放平台的搭建紧握机遇。

鸟瞰上合示范区。

10月9日上午,2020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暨青岛·上合国家客厅启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作为上合示范区重要的国际贸易发展平台,这一盛会计划于10月16日在胶州启幕。届时,将有包括18个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在内的共28个国家驻华使节参会,参展企业达600多家。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特殊时期,举办这样一场国际盛会昭示着青岛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持续拓展。

青岛与上合组织的故事起始于2018年,当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在青岛成功举办,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国之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青岛的肩头。“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成为国家对青岛最殷切的期望。

如山厚望,这给了开放的青岛巨大鼓舞、激励和鞭策。依托上合示范区这一平台,青岛加快建设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和海洋合作“五个中心”,建成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上合“法智谷”,与上合组织17个国家超5000家企业实现经贸往来。峰会举办以来,至今年9月,上合示范区已累计吸引境内外59个重点合作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约945亿元。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绝佳平台。2019年8月31日,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青岛迎来开放发展新的里程碑。

作为开放创新的试验田,依托自贸片区,青岛积极打造吸引外资主阵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金融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探索出中日韩国际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自青岛片区挂牌运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1851家。今年1-7月,青岛片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3家,实际到账外资2.64亿美元,同比增长79.6%;青岛片区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15.8亿元,同比增长4倍;冷链进口11万标箱、同比增长52%。截至7月底,青岛片区新引进金融项目共计134个。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融资业务在这里开展,中欧国际交易所在中国设立的首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这里落户,全国首票20号胶期货保税交割在这里完成……

未来的青岛片区,将继续围绕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聚焦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和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等主攻方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推动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为全省、全国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锐意探索,营造开放的最优环境

站在开放的最前沿,青岛创造性地通过“国际客厅”等全新平台的搭建,整合开放资源、放大开放优势,营造最优的开放环境。

作为“桥头堡”“战略支点”和“新平台”……肩负国之重任的青岛,从来没有把青岛仅仅当作是青岛人的青岛,如何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始终是这座城市运筹开放的核心课题。

也正因为如此,“国际客厅”在青岛横空出世。它就像一个开放的“超级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以及有意对接国际的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国际客厅”可以提供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提供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服务。资本、技术、人才、经贸的交流在这里高频发生,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并通过青岛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发展大局。

目前,面向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的“国际客厅”和山东会客厅已经开门纳客,上合组织国家客厅和“一带一路”央企“国际客厅”也即将正式运营。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德国“国际客厅”已与德国驻华工商会形成合作机制,德国成为欧洲国家中与青岛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最多的国家;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已有以色列英飞尼迪创新国度青岛动力空间、中以天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项目入驻;青岛日本“国际客厅”除实体客厅和网上客厅外,还设有青岛日本“国际客厅”产业平台,即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6个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之一……

以平台思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除了特色鲜明的“国际客厅”,青岛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目前,遍及五大洲41个国家,青岛已有友好城市25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51个。青岛与他们携手合作、共赢发展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

交通也许是观察青岛国际交往的一个最直观的“窗口”。2015年末,青岛港口吞吐量5.0亿吨,外贸吞吐量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43万标准箱,拥有国内航线120条,国际航线19条。而“十三五”这5年,这个数字已被大幅刷新。青岛港已率先建成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02亿吨、2183万标箱,均居全国第五位;开辟海上航线175条,布局19个内陆港,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第一。中亚、中欧、中蒙和东盟等6条多式联运国际班列开通运行,基本形成东接日韩、西联亚欧、南通东盟、北达蒙俄的国际开放大通道。机场航线总数达到203条,通航城市126座,实现与国际重要航空枢纽节点城市空中对接。

持续创新,重塑开放型经济竞争力

站在开放的最前沿,青岛用开放倒逼改革,用开放激发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的结构。

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青岛实际使用外资322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19个,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项目137个。相比较“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有大幅提升。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立于开放、兴于开放的青岛尤甚。“十三五”以来,青岛国际贸易稳增提质。2019年,青岛货物进出口总额5926亿元,增长11.2%,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达54%,增幅列计划单列市首位。

青岛国际贸易的稳增提质体现在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比重逐渐降低,一般贸易的主导作用继续强化。今年1-8月,全市累计进出口3955.35亿元。其中,一般贸易完成进出口2691.14亿元、增长15.6%,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709.15亿元、下降7.7%。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从历史高峰时期的六成左右持续下滑至不到20%。

青岛国际贸易的稳增提质还体现在贸易主体、贸易对象上。今年1-8月,我市民营企业出口1572.75亿元、增长17.9%,占出口比重67.7%。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094.9亿元、增长14.1%,对自贸区市场进出口1339.57亿元、增长8.4%,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293.58亿元、增长7.4%。

青岛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也不断涌现。

开启国际原油生产商保税现货原油交易“直销”模式、推进橡胶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落地……“十三五”以来,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直购进口、一般出口、保税进口和B2B业务,跨境电商交易增长41.4%,集聚各类跨境电商企业超过1000家,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突破2万家,青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全面展开,累计进口整车5万余辆,入选首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

“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服务进出口、出口、进口三项规模均居全省首位。服务贸易日益成为青岛国际贸易的另一大“撒手锏”。就在今年8月,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青岛也位列其中。这对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在稳外贸稳外资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我市正紧锣密鼓地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将在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促进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监管制度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激发服务贸易市场活力。

青岛,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强。

当下的青岛,置身“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双节点”的独特作用,一曲更为宏大的开放交响正在昂扬奏响,城市向上拔节的声音,将是其中最动人的旋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