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帮葡萄种植户做好“加减法”

“近期天气高温多湿,咱们在管理上一定要注意排水,水分下沉以后,尽量旋耕、透气,旋耕的深度一般在10—15公分;同时加强枝稍的管理,特别是病虫害的防治,大雨过后,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是主要防治对象……”近日,青岛市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员、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更森来到莱西市沟东新村,为当地的葡萄种植户带去细致的技术指导。

自去年年底青岛市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立以来,团队专家走进莱西、平度、城阳、西海岸的田间地头,以葡萄智慧化生产、标准化种植等为着力点,帮助种植户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质效,精心做好助力葡萄产业发展的“加减法”,带动当地产业增收2000余万元。

5个人就能管理108亩大棚

在位于莱西市东泥牛庄村的青岛东牛小马哥果蔬专业合作社,108亩的葡萄大棚原先需要四五十个人“忙活”,变身“物联网大棚”之后,只要5个人照管就足够了,人均管理面积达到21.6亩。这得益于青岛市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韩仲志带去的葡萄产业智慧生产关键技术。

简单而言,“物联网大棚”就是利用传感器相关技术对葡萄的生长环境进行智能控制,根据环境变化和葡萄生长需要,自动对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进行精细化的动态调整。这样一来,大棚管理的人力成本大幅降低,劳动效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管理从“凭经验”“靠感觉”变为“凭数据”“靠科学”,葡萄产量变得更高、品质也变得更优。

往年,葡萄采摘完之后还有一项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工作,那就是对葡萄进行品质分选。应莱西市茂芝场村葡萄种植基地的需要,韩仲志为该基地研发装配了一条计算机视觉葡萄品质分选生产线。只要把葡萄放到传送带上,设备就可以自动采集葡萄的图像,通过对整串葡萄进行大小、颜色等外观识别,来判断葡萄属于哪一个品级,进而把葡萄输送到相应的分级口。据基地反馈,这样一条生产线大约能够替代10个人,计算机分选的准确度也比较高,能够达到人工分选水平。

一级果率提高到90%以上

如今,避雨栽培模式下的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了第二次膨大期,在这个阶段能否把葡萄照管好,直接关系到葡萄成熟后的品质。刘更森在实地指导中发现,不少种植户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例如水肥管理呈现两种极端,要么肥料跟不上,造成叶片薄、小、光合效能低下,影响果实膨大;要么肥料使用过量,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影响根系发育。

“经常有种植户问我:大家都种同一品种的葡萄,为什么自家的葡萄颗粒长得小?”刘更森说,葡萄的种植管理是非常精细的系统化工程,像阳光玫瑰葡萄出现大小粒、皮厚、果锈、裂果、空心、没有香气、含糖量低等情况,都是因为管理不够科学和精细。据他介绍,以往很多农户的观念是“以量定胜负”,认为葡萄产得越多越好。曾经某地种植的巨峰葡萄达到亩产7000斤的高产量,但由于果实品质不佳,每斤只能卖两元钱。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农户的观念正在转变,由“数量效益”转向“质量效益”,要做就做精品,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促进一级果率的不断提高。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例,目前青岛该品种葡萄主产区的一级果率平均提高到了90%以上,批发价能够达到35元/斤。

据统计,自青岛市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立以来,先后为青岛葡萄产业示范农业科技成果3项、示范推广面积达8900亩,提供农业科技线上及现场指导服务40余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数量500余人,带动当地产业增收2000余万元。(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