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9日讯 今天,一场特殊的卡位入链活动在青岛蓝谷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学院等驻青高校院所的重点项目和技术成果向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开放,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创新难题。
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对此,青岛从畅通供需对接、激发转化活力等方面,推动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其中卡位入链就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创新。这对于企业和高校院所而言是个双向利好,既让中小企业迅速汇聚国内的顶尖科研资源,也让高校院所深入挖掘技术创新实际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会上,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和青岛林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汽车用符合材料外饰、铝合金轻量化部件的工艺技术优化的研究”项目,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与青岛齐星车库有限公司就“伸缩梳齿式搬运机器人”项目,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与青岛普菲特精品包装有限公司就“红外扫描定位全自动标签黏贴装置的研发”项目,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与中寰卫星导航通讯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就“PCC预见性巡航技术”项目,分别签订了产学研技术合作协议。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3所高校院所还发布了水下激光成像、建筑防火隔热材料等技术成果,受到参会企业的关注。其中,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认为天津大学的水下激光成像技术能实现快速清晰的成像检测,可以较好解决目前水下网箱巡检图像不准确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组织‘专精特新’企业走进高校院所,是实施创新协同行动,常态化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卡位入链’对接活动的一项具体形式。”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揭榜”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企业还可以“张榜”,现场提报重大技术需求,与专家开展“一对一”洽谈。其中,针对青岛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LPC连接器提高加工效率和降低不良率的需求,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提出通过视觉检测进行定位,再使用机器人排线的解决思路。青岛申晟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对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柔性三维视觉检测技术后,邀请专家前往企业进行现场诊断。武汉理工大学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与青岛海特新材料船艇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次我们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运维等领域提出了15项技术需求。”申晟轨道副总经理马少明表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创新资源不够丰厚的问题,这样的机制能够让我们最直接地接触科研成果,实现一站式对接,为企业插上技术的翅膀。”
据了解,此次2022年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借力扬帆”卡位入链活动、青岛市千名专家“三进”行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行动走进驻青高校院所+走进蓝谷产学研技术对接活动,由市民营经济局、市人社局、蓝谷管理局、市科协联合主办。市民营经济局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和机构,以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为着力点,以创新赋能服务为手段,推动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助力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和民营经济壮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