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建设 让生活更美好 | 仅用一月冲出地面!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全力冲刺

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工人两班倒,工序穿插干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全力冲刺 仅用一月冲出地面

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亦是崂山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作为全国第四个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填补山东空白的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眼下正火热推进,为把受疫情影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近300名工人日夜两班倒,项目部则统筹考虑,穿插安排相应工序,仅用一个月左右时间,项目主体就开始了地面施工。

效果图

虾池滩上打下千余根方桩

背靠崂山、紧邻蓝谷和山东大学,王哥庄片区正日益成为高端科研聚集地。近日,记者来到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现场,承建方中建八局四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奋战。中建八局四公司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部经理刘宇明出生于1985年,从业十多年来,先后参建过多个重大工程。“进场以来,大家几乎吃住都在工地上,有时好几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刘宇明将家安在了西海岸,从入场以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项目总工李春霖的妻子预产期就在本月12日,记者采访当天,李春霖还没有请假计划。虽然刘宇明催了多次,但他总是穿梭于项目各个工区。

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位于崂山区王哥庄土寨河以北,湾纵五号线以东,总占地面积约6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涵盖新药研发进程的全链条环节,主要包括新药发现中心、国家级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物代谢评价中心及高端制剂中心等。

刘宇明介绍,项目现场原为一片虾池滩,土层较软,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影响。“年初中标后,因为疫情原因,导致4月才拿到施工许可证,5月打入第一根预制方桩。”刘宇明告诉记者,考虑到现状土层情况,项目部在完成清淤后,为增加地基承载力,防止破坏建筑结构,在现场打入了1179根方桩。这些方桩,平均埋深在17米左右。“按照要求,打入方桩后,要开展抗压检测,而平均检测一根方桩,需要30天左右时间。”为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刘宇明带领项目管理人员,统筹考虑后决定穿插作业,在等待检测方桩的同时,开展座装混凝土施工。7月浇筑第一块基础地板,8月项目就冲出了地面。“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基准面下工程,我们也算是创造了一个新纪录。”刘宇明说。


项目主体冲出地面,明年将交付。

工人两班倒全力抢工期

虽然刘宇明事先给记者发送了位置,但记者按照导航一路驱车前往,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该项目。在刘宇明的电话指挥下,记者穿过好几条被围起来的道路,才找到项目部。“现在已经好很多了,我们刚来的时候,路不通、水也没有。”刘宇明告诉记者,为解决项目部和工人们的饮水问题,项目部申请后,打了好几口井,并提前在施工现场制作了水箱,用来储水。

这边是饮用水短缺,另一边却是老天爷频繁降雨。让刘宇明印象深刻的,就是入场以来,隔三差五降雨影响施工。频繁降雨,影响施工,为将这一影响降到最低,项目部采购了30余台抽水泵,工人们小雨不停工。“大家争阴天、斗雨天、战黑夜、熬通宵,日夜抢工,在连续降雨情况下,用时7天完成由防水保护层到筏板浇筑共计约3000平方米底板施工。”刘宇明告诉记者,按照要求,该项目明年要竣工交付,为此,工人们分成了日夜两班,白班工人要考虑近期的持续高温,避开下午温度最高时段。同时,项目部还采购了充足的防暑降温用品,给夜班工人则采购了驱蚊用品。

“工建项目采用两班倒的施工方式,我从业十多年来还比较少见。”刘宇明表示,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拟规划建设1#科研楼6层、2#科研楼4层、3#科研楼4层、共享大厅2层。由于项目设计过程中一层一策,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每层不一样,每层的建筑要求都比较高。”为此,在正式开工前,项目就充分利用BIM技术建模,让大家能充分了解建设过程中的重难点。

效果图

钢筋成型用上数控机床

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所在位置,紧邻大海,海风带来的高湿高盐给建筑带来较大考验。为此,在施工过程中,刘宇明等人创新方法,在混凝土浇筑中,加入抗硫剂、阻锈剂,以防止建筑被高湿高盐侵袭。“正常施工过程中,一般不会加入这些。”刘宇明表示,该项目虽然体量并不是很大,但钢筋用量大,整个项目预计将用7000余吨钢筋。为保证钢筋在切割过程中的成型质量,项目部采用了数控机床,既节省了人力,又能保障钢筋成型度和质量。“一般项目在钢筋作业时,都使用人力机械,我们的数控机床,可以一次性切割一捆钢筋。”项目二次立面施工过程中,将使用激光整平仪来保障平整度,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精准保障预留、预埋管线的位置和走向。为了抢抓工期,项目在原有三台塔吊的基础上,特意调来了一辆大型吊车,充当一部分塔吊功能。


数控机床钢筋成型

刘宇明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省市区三级重点建设项目,将引入顶级医疗科研相关资源,在崂山打造全国第四个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填补山东空白。立足该项目,崂山区通过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小试、中试生产车间,研发、办公孵化器及产业园区等,吸引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药、CRO/CDMO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入驻,拟打造长江以北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高地。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崂山区拥有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7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赛道上,崂山区无疑已走在了前沿。(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