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新汽车”,拥抱万物互联的“新物种”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9日讯 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只是一种“硬件”、一种代步工具;然而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汽车的身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我们每个人都将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8月8日至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院所、高校、企业的80余位专家大咖以主题演讲、高层互动论坛、工程实践经验分享的形式,共论汽车动力系统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新汽车”时代,“新汽车”作为一个可以进化的“新物种”,将用全新的概念带来全新的能力、实现全新的用途、建立全新的汽车产业体系、实现全新的社会分工、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

“我们正在进入‘新汽车’时代”

来自上海、天津、深圳、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地的100多家企业设展,1400余位国内外专业人才参会,2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由此次研讨会的参会数据,足以一窥汽车产业的“热度”。

“汽车产业是听起来热、看起来乱、做起来难。”演讲开篇,赵福全便先抛出这样一个论点。为什么汽车产业会这么热?他认为,现在所有的人都在参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可以看到无论是能源、交通还是通讯手段,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发生变革,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能源、交通、通讯的变革实现了一个历史交汇,三者同时作用在一个产业上,那就是汽车产业,所以汽车产业是承载人类社会三大变革交汇的最大载体,它是一个抓手,也是一个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业正在由原来简单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中间整车厂这样一个“链状产业”,变成能源产业、城市建设、交通道路、信息产业都参与的全新的“立体生态网状产业”。

“我们正在进入‘新汽车’时代。”赵福全说,“新汽车”并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在动力上的改变,也不只是“智能网联汽车”在智慧程度上的改变,它是一种“新物种”,要用全新的概念带来全新的能力、实现全新的用途、建立全新的汽车产业体系、实现全新的社会分工,同时由于人流、物流、能源流、价值流通过信息流进行耦合,也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是翻天覆地的系统性改变。以前,汽车产业只要“造好车”就够了,汽车是“孤岛”;但是在未来,还要“用好车”。“造车”和“用车”完全是两回事,“造车”的2B(to business)主要体现在供应上,造车的2C(to customer)是客户(购买者);但是“用车”的2B是跟整个汽车使用相关的基础设施,它的2C实际上是用户(使用者),并不一定是客户。

汽车将是万物互联时代最大的母生态

人类社会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四十年发生巨变?在赵福全看来,这是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但互联网最初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互联网,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载体生态是手机。按照这种演进去类推,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基于家居、工厂设备的物联网只是简单的物联网,真正能给世界带来新的重大变化的,是移动物联网。如果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今天”,那么物联网、移动物联网将带给人类美好的“明天”,而这个“移动的物”,一定就是汽车。“汽车将会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打通城市里所有固定节点的唯一移动节点。”他说,它将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万物互联时代最大的载体,也是最大的母生态。

“基于这一点,原来造汽车的企业如果只做硬件,它的能力在‘新汽车’时代就不够了,我们还要拥抱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赵福全说,实际上,进入“新汽车”时代,硬件照样重要,但只有硬件还不够,软件要变得更充分,而这其中很多技术是硬件企业没有办法完全拥有的。“如果你要完全拥有,丰田就会变成华为;同时作为ICT企业如果全部造硬件,它也变成了丰田;如果(丰田+华为)除以2,可能就等于鸡肋了。”他说,“所以在万物互联时代,所有的资源之间要连接、要协同,但是更要的是专业化分工。要在这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个立体生态里面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凭什么能去那儿?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为什么汽车产业看起来乱?因为太多的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新能力,很多基于ICT的企业正在进入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正在形成一个边界模糊的全新产业。“也是因为这一点,各个地方都在进入汽车行业,大家觉得像炒股一样跟风。其实不是这样的。汽车作为万物互联最大的母生态,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生态里面生存,寻找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商机、建立自己的能力,然后拥有美好的明天。”

由此,赵福全提出了拥抱万物互联的汽车产业“1+1+1”模型,第一个“1”是指做好硬件的传统汽车产业;第二个“1”是指拥有强大技术的ICT企业;第三个“1”则是指拥有生态、可以制定游戏规则、提供基础设施的地方政府的巨大作用。

青岛人开“青岛车”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新汽车”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数据是基础、智能是核心、生态是资源、模式是关键”。对此,赵福全解释说,对于“新汽车”而言,万物互联是手段,实际流通的是数据,所以数据是基础;数据要进行深度加工,产生智能,让同样的硬件更好地服务人类,所以智能是核心;而在数据的流通中,产生数据的资源是方方面面的,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更有社会所有参与的要素,这就是生态,所以生态是“新汽车”最重要的资源;而生态参与方彼此之间新的生产关系就是商业模式,是关键。

对于“新汽车”的演进,赵福全的基本判断是,眼前我们处于基础阶段,即1.0电动化阶段,主要是平台、动力技术创新;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2.0智能化阶段,以智能化为主,电动化是基础支撑,两者互相赋能;到2030年预计达到3.0生态化阶段,是对产业分工、运营方式、开发模式的全面变革。

“3.0阶段的生态化,绝对不是简单地把电动车电池做好,也不是多做几个传感器、采点大数据,它基于数据、基于场景,更需要生态支撑。”赵福全说,因为数据、场景、生态都是区域性的,所以未来的汽车发展更基于地方的“量变”,而汽车产业是个全球化的产业,这就给国际化的企业带来最大的挑战——如何能够通过区域化特色实现全球化的竞争。

赵福全认为,未来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努力做好新的本土化。原来的本土化是零件的本土化,重点解决物流、成本、供货时间的问题;而新的本土化是要解决生产问题以外的,基于数据的研发、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等问题。这对于国际化企业挑战之大,超乎想象。“甚至有一天人们在青岛开的车和在烟台开的车都不一样,因为青岛的车是根据青岛人的数据训练出来的AI(人工智能),是依托青岛的路况、建筑、硬件联网等生态发展起来的,放到烟台就不适用了。这就是未来的‘新汽车’。”

专家访谈

记者:您用“新物种”这个词来描述“新汽车”,而不是“新概念”“新事物”,仿佛赋予了“新汽车”生物学上的意义,这是为什么?

赵福全:“新物种”意味着“新汽车”是带有“生命”的,是可以“进化”的,这也是“新汽车”和传统汽车的根本区别。传统汽车实际是硬件,既是必要,也是充分。但是到了万物互联的“新汽车”时代,硬件是必要条件,软件是充分条件。“新汽车”靠什么进化呢?靠数据、靠数据深度加工的AI,让它不断自我超越,实现“越用越好”“常用常新”。什么是“越用越好”呢?比如同一个人买了同一台车,通过对个人大数据的深度加工,车更懂人,所以越用越好。什么是“常用常新”呢?就是通过对所有消费群体用车大数据的深度加工,让车不断进化,实现汽车系统的在线升级。

记者:您提到,相比于传统汽车,“新汽车”会带来翻天覆地的系统性改变,那么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包括驾驶员和乘客,他们的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赵福全:所有人的角色都会发生很大改变。因为汽车的制造能力、开发体系、产业分工、所有权、使用权、驾驶权都将与原来的汽车不同,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来的逻辑是,只有买了车才能用车,只有取得了驾照才能开车,而且车辆的布置也主要是基于驾驶这一基本功能。但是对于“新汽车”来讲,拥有车的人不一定开车,车可能是个生活空间;开车的人不一定有驾照,因为可以自动驾驶;开车的人也不一定是车辆的拥有者,因为可以车辆共享。未来的汽车将会从简单的功能+性能,最终实现消费者个性化体验的有效落地。

记者:中国的“新汽车”产业发展在全球处于怎样的水平?

赵福全:目前中国的电动车和智能车在国际上处于并跑水平,某些领域达到了领跑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新汽车”的发展优势还要放大。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ICT技术有强大的基础,消费者对万物互联技术有极大的追捧,我们的资本又很活跃,所以我认为中国是“新汽车”产业发展最好的沃土。

人物小传

赵福全: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会顾问。曾先后任职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等,主持开发过近20款整车及10余款动力总成,主导完成各类重大战略及管理咨询项目15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