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负责全程影像记录!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第一期启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9日讯  8月27日上午,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启动。在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中,青岛电影学院师生负责水上水下全程影像记录工作,待考古工作结束,将完成此次考古的纪录片制作,以作影像资料留存甚至对外展示。

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计划截止10月10日,由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并调集来自山东省内以及海南、广东、湖北水下考古队员联合组队。2022年度调查工作将在2020年、2021年物探工作基础上,对铁码头南部海域的靖远舰遗址进行抽沙揭露。

“整个沉舰被泥巴埋住了,已经埋到了大概0.6到1米的深度,考古现场零星发现了一些钢材,还有一些煤炭,能够确认它的位置是在这里。需要不断地抽沙揭露,才能发现更多的遗迹。”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项目领队周春水说。

经估算,本年度抽沙面积约300平方米,对发现的沉舰残骸或水下遗存将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与标准开展测绘、影像、文字记录等水下考古工作;后续计划对沉舰遗址舰艏、艉部约20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抽沙。本项目计划开展两期工作,通过连续两期的抽沙发掘,将初步明确该舰保存状况和分布情况等信息,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对靖远舰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计划对整个北洋水师所有已沉没战舰的情况以及保存现状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下一步做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考古基础资料。”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该次项目副领队王泽冰说。

出席启动仪式的有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兰玉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项目领队周春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目副领队王泽冰;威海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宏妮;刘公岛管委党委书记、威海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震;威海文旅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蔡新杰;刘公岛管委副主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院长张军勇;青岛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华;威海市博物馆馆长邵毅以及靖远舰水下考古队队员代表等。启动仪式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兰玉富主持。

启动仪式后,孔祥华在靖远舰水下考古现场慰问了在一线工作的青岛电影学院师生,听取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负责人王少博副教授的工作汇报,对项目组全体成员给予了肯定,并对了下一步工作给出了的建议。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青岛电影学院共派出10位师生参与此次考古影像记录,由视觉艺术系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牵头负责,涵盖导演系、摄影系,后期还将纳入录音系、文学系等,是一次跨学科的实践融合。部分影像需要潜水录制,青岛电影学院王少博、刘宇霆、梅佳祥等三位具有潜水证的师生肩负了水下全部录制工作,根据需要,每次要在8米深的水域潜水30至50分钟不等。

今年6月24日,青岛电影学院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围绕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等签订了“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约定共同在水下考古领域协同创新发展,联合组织水下考古工作。经过前期双方多次探讨决定,由青岛电影学院承担此次2022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第一期项目中影像资料收集工作。

此次项目的合作,对青岛电影学院产教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对跨领域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关链接:

关于“靖远”舰

“靖远”舰为“致远”级钢质防护巡洋舰,全长267英尺,型宽38英尺,型深21英尺。武器系统包括21厘米口径克虏伯炮3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炮2门、6磅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3磅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1磅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0.45英寸格林10管机关炮6门、14英寸刷次考甫鱼雷发射管4具。

“靖远”舰于1887年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建成,同年12月回国加入北洋水师。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靖远”舰中弹约110发,阵亡2人,负伤16人。威海卫保卫战中,在旗舰“定远”受伤搁浅后,“靖远”舰成为北洋海军的“最后旗舰”。

1895年2月9日,“靖远”舰被日军占领的威海湾南岸鹿角嘴炮台的克虏伯岸炮击中受重创,为免资敌,次日由北洋海军自行击沉。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靖远”舰共阵亡水兵15人,受伤军官4人,水兵27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通讯员 武嘉璇)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