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助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日讯 理论宣讲小分队走进群众宣讲党的声音、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畅达“最后一公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随着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青岛广泛展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文明创建越来越有活力,切实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助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理论宣讲大众化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要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青岛各区市创新宣传形式,利用主题宣讲、文化会演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理论做成最对群众胃口的“家常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阳区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微宣讲”活动,实现理论、党史、政策宣讲细水长流。突出“永远跟党走”主题,广泛开展讲理论、讲党史、讲故事等各类“声”动宣讲活动460余次、“记忆管家”社区微记录73期。引领新风尚,发挥“身边人讲身边事”作用,讲述《城阳故事》1200多个,带动道德模范层出不穷。依托全省首家新时代结婚礼堂,为190对市民举办新时代婚礼,倡树了喜事新办文明新风。激活正能量,采取小品“演”、故事“讲”、共同“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新思想浸润人心,让正能量占据阵地,让群众心里充满阳光。同时,打造“流动舞台”,文艺志愿者在小区、在商场、在田间、在车站、在军营,举办小型综艺演出、吕剧柳腔专场等群众文化活动近千场;书法爱好志愿者深入社区、单位开展的“一书两传”活动500余场,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力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结合起来,依托23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76个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发挥党员、道德模范等所在家庭站的典型引领作用,充分发挥22万余名志愿者的头雁作用,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平安行·你我他”“我让城市更文明”“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等文明实践专项行动,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成为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宣讲、传承文化的新阵地和提升文明素养的主平台,引导全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道德模范、乡贤能人、星级文明户、志愿者、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家庭为骨干,选树85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并全部投入使用,通过“小庭院”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好家风宣讲、邻里互助、家庭纠纷调解等文明实践活动,倡树文明新风,让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飞”入千家万户。

阵地建设规范化

各区市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标,完善阵地建设,构建起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建设格局。

市南区在文明实践路径、文明实践模式、文明实践内容方面探索创新,创新“一街一特色”发展路径,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南样板”和高品质文明实践服务圈。结合区域实际,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覆盖范围,将39所中小学校以及图书馆、文化馆、骆驼祥子博物馆等文博场所全部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此外,充分发挥驻区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打造华润万象城和青岛银行市南支行两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知识宣讲、服务群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合平台。目前,市南区已经建成10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地、所、站),全区有志愿服务队伍396支、志愿者10.22万人。市南区还探索建立了“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平时”组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浓厚氛围;“战时”启动志愿服务应急招募联动机制,广泛组织招募各个领域志愿者迅速投入保障任务,实现“一呼百应”,有效推动解决了许多重点难点问题。

即墨区建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优化志愿即墨文明实践云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增设各镇街“志愿即墨”云平台注册志愿队伍、志愿者及服务时长相关数据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参与度和平台利用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社科普及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难解困、文明倡导、心理关爱、应急救援、便民服务、敬老爱老、关爱未成年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文明交通、文明引导等19支区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全区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

服务群众精准化

基层工作大多是繁琐小事,但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提供精准化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李沧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志愿服务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独特优势,多样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全区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打造“五为”志愿服务项目169个。李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聚爱童乐·为爱护航”流动儿童关爱服务项目、“阳光心态·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健康你我·快乐生活”老年人医疗健身服务项目、“墙体微更新·幸福大不同”老城区公共服务项目等,为辖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同时,李沧区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行“驿站式”管理模式,吸引志愿服务项目长期进驻,涌现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干得好”的志愿服务品牌。

崂山区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开展幸福石岭五为互助会、家在康城车友互助会、五彩锦园志愿街区等文明实践公益项目,聚力打造崂山区“山海五心 志愿五为”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站运营模式,实现志愿服务“阵地、组织、项目、赋能、回馈”“五位一体”。今年6月起,崂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每周六定为文明实践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引爆群众参与热情,也擦亮了“山海五心 志愿五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崂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直将“做内容”作为聚焦点,围绕“山海五心 志愿五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公益讲座、公益小记者体验课、急救技巧培训……全面涵盖“山海暖心”为老服务、“山海育心”为小服务、“山海连心”为困难群体服务、“山海润心”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服务、“山海同心”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等“五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