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蓝村街道大枣采摘园到了盛果期

甜脆可口的冬枣大小不一,但比鸡蛋还大的在岛城市场上很少见。在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果蔬合作社的大枣采摘园里,连片的中华大梨枣树长势喜人,一颗颗果实饱满的大枣缀满枝头。到了盛果期的中华大梨枣,个头整体比普通冬枣大了一圈,其中一部分比鸡蛋还大。不少市民慕名前来采摘,还特地捧着大枣照相,在朋友圈里晒一晒。

现场:比鸡蛋大的枣论个卖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大枣采摘园时,负责人毛德进一家人正把当天采摘的中华大梨枣按照个头大小,分装进不同的纸箱里。小一点的15元一斤,中间的30元一斤,大的50元一斤。“这种比鸡蛋还大的枣是论个卖,12个一箱,50元,最大的枣重85克。我们装箱的枣个个都漂亮,凡是有瑕疵的,我们会单独挑出来,做成肥料用。”毛德进告诉记者,今年由于雨水太多,大枣比往年晚熟了十天左右,今年的盛果期是从10月5日持续到11月上旬。

百亩枣园里,6000多棵中华大梨枣树,年产量达20多万斤。“每一棵枣树的背后,都付出了我们的心血。有些游人采摘的时候,摘到不喜欢的就随手扔掉,我看了很心疼。种枣就像种粮食一样,颗颗皆辛苦。”毛德进说,一年追肥三次,所有肥料都是有机肥和豆饼,肥料好了才能把田地长期养好,一棵枣树一年的施肥量能达到十二三斤。营养丰富的大枣,最高甜度可达37度。

回顾:村里掀起“水果种植热”

回顾起种植大枣的这些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毛德进感触颇深。1996年,他承包了20亩土地,栽上1000多棵枣树苗,开始种枣之路。然而万事开头难,因缺乏种植技术、管理不足、遭受病虫害等原因,枣树的收成连续数年惨淡。毛德进没有放弃,找出问题的症结后,努力使枣园的种植效益逐步有了起色。与此同时,王演庄北村也兴起了一股“水果种植热”,草莓园、无花果园、桃园……越来越多的果园出现在村里,“果园经济”初具规模。为了增加村庄集体收入,壮大现代农业规模,促使果园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王演庄北村因势利导,不断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2015年,村党支部负责人发起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

有了村庄合作社这个“靠山”,毛德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他盯准了“采摘旅游”这块大蛋糕。王演庄北村地处青岛半小时经济圈内,距青银高速青岛出站口仅1公里,具备发展城郊观光采摘的有利条件。要想搞活“采摘旅游”,果实品质和种植规模都得提档升级。合作社成立当年,村庄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为大枣园流转出80亩土地。同时,毛德进远赴泰安购苗,种上了观感和口感俱佳的中华大梨枣,为大枣采摘园注册了“红玛瑙”商标。

规划:打造创意田园综合体

如今的毛德进俨然成为了“大枣专家”,将采摘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凭着全生态、无污染、纯绿色的优点,吸引不少本地及周边地市的游客前来采摘。“顾客的肯定就是我们采摘园最好的广告牌。”毛德进笑着说,越来越多的人呼朋唤友慕名而来,大枣成熟期时,2016年的日均客流量只有20人左右;到了2019年,客流量已增加到100多人,年销售额也能达到五六十万元。从过去承包的20亩地到现在的100多亩果园,凭借加入村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毛德进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采摘经济”催热了村庄的乡村旅游市场,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据统计,去年王演庄北村约有100多人从事乡村旅游,村庄旅游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蓝村街道将放大王演庄北村“省级旅游精品示范村”品牌优势,整合周边村庄土地资源,扩大现有的近千余亩草莓、大枣、无花果等采摘农业种植规模和产品档次,依托现有百亩森林休闲健身公园和域内大型河塘沟坝,开展休闲垂钓,升级打造为王演庄创意田园综合体,做大乡村旅游产业。(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徐宁)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