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项重点任务、45个涉农改革项目、8.34亿元涉农资金—— 海阳奏响田园交响曲

↑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

滨海美景。

电商引领农产品销售“高歌猛进”。

文化大院里的“较量”。

海阳大樱桃喜获丰收。(资料片)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走在海阳的沃野乡间,看到的是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斑斓画卷,听到的是乡里乡亲的由衷感叹:“日子好喽!”海阳正在驾驶着乡村振兴这艘“巨轮航母”带领老百姓奔向美好未来。

在海阳市朱吴镇北长仙村,村民老姜骑着小三轮,拉着一车刚摘下的苹果,“原来泥路又颠又脏,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路平平坦坦,再也不用担心苹果磕着碰着了。”老姜脸上充满了笑意。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保障是根本,为了根治乡村“拉链路”,海阳多部门联动,一体化推进“户户通”工程,硬化了842万平方米的村街小巷,泥泞小路渐渐淡出乡村视野。

海阳农村的变化,远远不止家门口的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村镇……海阳正在聚力打造具有精致品位的乡村振兴“海阳模式”。

8月份,一场“海阔天空”线上城市营销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大V们走进海阳。在大庄村,民俗文化与都市时尚的巧妙融合,让网络大V们在白云深处感受到了时尚舒适、精致有内涵的高端体验。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乡村变得热闹非凡,一时间走红网络,成为人人向往的民俗艺术村、网红打卡地。

大庄村的走红不是偶然,奥妙源于海阳持之以恒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2016年第一批230个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到2020年54个高标准美丽乡村的收官之作,海阳市用5年的时间,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市乡村旧貌换新颜。

藉由返璞归真的“美丽底色”,海阳农村轮番上演由“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大戏”。大庄村、缪家村、战场泊村等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村里的民宿全部爆满,“一房难求”。据了解,海阳打造了以农家乐、渔家乐、采摘游、民宿游、红色游等为特色的6个省级精品采摘园、8个旅游特色村和7个旅游强镇,农村旅游生机盎然、蓄势崛起。

像大庄、战场泊等村庄一样,因地制宜谋发展,是海阳众多农村产业振兴破局的关键。在二十里店镇,素有“金邵伯”之称的邵伯村九顶连花山上,漫山遍野的软枣猕猴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购买。“俺村能选准产业发展的路子,全凭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村党支部书记宋立元颇为感慨。

依托着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山好水,邵伯村跟软枣猕猴桃结下“姻缘”,并引来了众多投资商,2019年以来,邵伯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在山上硬是开创出了1300多亩软枣猕猴桃产业园、400多亩无刺大红袍花椒种植园,把青山绿水做成了强村富民大产业,谱写了“点绿成金”的绚丽华章,让“金邵伯”实至名归。

走进辛安镇向阳村集体针织厂,工人们正忙得起劲,在家门口就能有份工作,这是村民李小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像我这样的岁数,原先都是去外地打工,现在村里有了工厂,离家近便,父母孩子都能照顾得到!”丈夫王欣华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李小宁就近在针织厂打工,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作为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向阳村投资388万元建立了村集体针织厂,今年,又投资了70万元扩建了600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针织车间,工人也从最初建厂的3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65名,年收益达110万元。2019年村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收入70多万元,入社群众每亩收益1900元。“日子好喽!俺村大多数村民现在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向阳村村民王伟鹏说。

不仅仅是辛安镇向阳村,在海阳的各个农村综改试点村,产业发展势头一路高歌猛进。“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让郭城镇的特色民宿、户外拓展基地、高效农业产业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得到了飞速发展,真正实现了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郭城镇党委书记于在洲介绍道,自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郭城镇3个试点村已确定项目47个,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迸发出强劲的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住试点契机,大刀阔斧建设新农村,是海阳乡村振兴这盘大棋的制胜之招。近年来,海阳先后争取到国家农村综改、国家级产业强镇、省级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等多个试点项目。“通过改革试点项目,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面貌‘靓起来’,让致富脚步‘齐起来’。”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彦博表示,在乡村振兴高招妙招上先行先试、攻坚突破、深层探索,海阳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又敲定一笔金秋蜜桃大单。”在二十里店镇路港物流产业园,李娟笑容满面。作为海阳市思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虽然仅半年有余,旺季时月销售额就能达到3万元。随着网店生意的升温,海阳西红柿、白黄瓜、网纹瓜等众多土特产品一路走红,变成抢手的“网红尖货”,借助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省级淘宝直播村播计划试点项目,海阳电商引领农产品销售“高歌猛进”,依托路港物流园电商服务中心,海阳打造了13个镇级电商服务站、近百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带动了更多产业发展,惠及了更多的老百姓。

根据浪潮万象提供的数据显示,海阳已注册运营的电商企业达3299家,店铺8716家,直接服务农业种植户、海产品养殖户、个体经营单位、毛衫针织企业等生产供货端从业者2万余人。今年1至9月,海阳市电商网络零售额高达18.24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69亿元。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在京举办了《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线上发布会,海阳市成功入围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TOP100排行榜,位列全国第20位。已经迈向了2.0时代的海阳电商,正在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生力军。

打开了农产品的销售门路,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海阳成立发展了198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群众增收1600余万元。在留格庄镇留格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苹果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在现场示范“三改三减”技术措施,带动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和果树管理关键节点,对老龄果园进行更新改造。而在海阳的北部山区,素有“全国红富士第一村”美誉的发城镇王家山后村也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高质量矮化砧木密植苹果示范园基地,致力解决树龄老化、技术员和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当下的海阳,已经打造了13处苹果四级示范园,形成了“早中晚、红黄绿、新奇特、甜香脆”兼容并蓄、各具特色的新格局。

传统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是海阳通过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的缩影,近年来,海阳先后培育了26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创建了国家级示范社8家、32家省级示范社和344家市、县级示范社,建设了1万亩粮食核心示范区、83.66万亩高标准农田,更多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海阳名优农产品正在流向全国各地、万千家庭。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8年以来,海阳通过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支持多元化培训机制,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涉农培训6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200人。同时,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开展,让“公益、便民、电商、培训”服务功能推动农业升级、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

不仅仅是“新农人”的培养,在“兴农人”的选拔培育上,海阳也铆足了劲头。去年以来,海阳公开遴选了9名村党组织书记,从机关事业单位抽调了78名业务能力强、熟悉基层工作的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还通过回引在外优秀人才、评选“村村都有好青年”、培育巾帼创业能手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发展培育“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开辟出幸福之路。

日子越过越好,精神文化生活也越加丰富充盈。山坳里嘴子前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伍伴着激烈的鼓点锣声舞了起来,“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等阵型变幻莫测。“昨天晚上京剧团刚刚来村里演了节目,今晚秧歌队就开始排练上了,自从建了2000平方米的大广场,晚上的活动就没断过!”村民王富良说道。

热闹的嘴子前村只是海阳农村丰富的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镜像之一,近年来,海阳以“涵养淳朴民风,构筑精神家园”为主题,按照“新型广播村村有”“文化活动村村有”“身边榜样村村有”“道德教育村村有”的四有标准,持续开展文化振兴工程,建设了690条乡村文明示范街,打造了230公里乡村文明示范路、436个文明实践站,组建了892个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18个镇区街道都配上了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有的村庄都有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民能在村里看书、跳舞、观赏节目、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了,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实践高地日益坚固。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规划理念,描绘乡村振兴的远景目标,全面实施具有海阳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道出了对农村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为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海阳设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制定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印发市委一号文件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将乡村振兴战略74项重点任务纳入全市2020年“双重点”工作和岗位目标考核,确定了45个乡村振兴改革项目整合了8.34亿元涉农资金,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烟台日报通讯员 姜长雨 侯俊南 宫钦钊)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