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际范儿”!位列第一方阵的青岛,确立“升维路径”

以创新为名,青岛在全球城市发展坐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清晰。

9月2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介绍了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情况,市科技局局长朱铁一介绍了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条件、具体考虑和推进措施,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擘画了创新引领的蓝图——

青岛重点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维度,勾画和诠释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架构和内涵,深度对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围绕“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今年初,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突出四个发展导向,其中,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就是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重点在“六个城市”上集中发力、全面推进,其中“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立足青岛创新优势和开放优势,积极对接国际前沿创新资源,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通过实施七大计划、推进八大工程,形成长短期搭配、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让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更加切实可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青岛路径”,奋力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篇章。

01、在全球坐标系中自我审视,青岛再出发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近年来,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创新能级稳步攀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成功迈入全国科创城市“第一方阵”。

从位次排名来看,青岛乘势而上、持续进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排名中,青岛在“科技集群”排名中升至全国第9位、全球第34位,成为中国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科技部发布的《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第10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青岛已十年十次入选十强榜单。这些榜单,充分为青岛的“创新型”和“国际化”书写了注脚。

从主要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里,青岛各项指标大幅增长。高企数量由2012年的538家增长至2021年5554家,增长了9.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5.4亿元增长至320.1亿元,增长了11.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9.7%增长至60.5%,提升了20.8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1年164.3亿元增长至2020年300.9亿元……科技创新供给正在逐步由量变走向质变。

但从竞争形势来看,青岛对标部分先进科创城市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南京、武汉等相比,高校、科研院所数量还不够多、质量还不够高;与苏州、杭州等相比,科技型企业队伍规模还不够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深圳等相比,科技创新生态还不够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融合不足。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科技创新资源战略布局深度重构的当下,锚定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势必要在全球坐标系中审视自己,要在世界舞台上有新作为。

对标国内外科技创新先进城市,青岛要努力扬长补短,更加注重面向全球开放、整合创新资源的国际化创新。这是青岛城市规模和等级演进到更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青岛立足国内、国际创新全新态势和未来趋势做出的科学决策,是新阶段“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

02、建设“三城一廊”,凸显“国际范儿”

什么是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发布会明确,到2026年,青岛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更加强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为广泛,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建设海洋科学城,重点推动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汇聚,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建设智造创新城,重点突破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

建设未来产业城,重点让未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场景开放与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以上。

建设湾区科创走廊,重点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集聚,争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超过26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50亿元、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提质扩容,推动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十位。

这就要求青岛创新更具“国际范儿”, 更加突出深化开放合作、凸显科技赋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特色。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联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全球引才网络体系,服务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

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延续了青岛“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三城一廊”构想,突出赋能实体经济的需求导向和科技创新策源转化能力,继续强长板、补短板、增新板,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03、七大计划、八大工程,创新之城的“青岛路径”

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重点,青岛以《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科学、精准地谋划了一条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路径”。

《五年规划》着眼系统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实施七大计划,包括: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产业创新能级提升计划、科技惠民提升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计划、高端创新人才提升计划、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计划。而《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八大工程主要立足青岛当前实际,突出可操作性。  

战略科技力量起势工程。加快提升海洋科研能力,推进“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争取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全省50%以上;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新兴产业创新工程。围绕24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沃土计划”,搭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线下+云上”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争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技型企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支持基因技术、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深海开发等前沿领域探索颠覆性创新;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支持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产业建链融链,促进更多颠覆性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园区提升工程。谋划建设10个左右市级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微生态专业化园区;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都市科技创新园;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标杆孵化器。  

开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和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平台,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青转化;深入开展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  

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实施“硕果计划”,引导研发机构定向服务企业;支持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争取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00亿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0项。  

人才强青蓄能工程。持续拓展全球引才引智渠道,提升人才服务的广度深度,构建梯次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支点。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用三到五年时间,青岛将构建起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切实做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速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作者 | 耿耿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