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稳居北方第三城!151家“小巨人”群起,它们是青岛产业的优势与未来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1日讯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城市产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关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随着近日工信部完成第四批“小巨人”企业培育审核工作,各地纷纷公布了上榜企业。

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工信部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也就是说,4800万家中小企业里只有8997家是“小巨人”企业,能够入选的企业都是在各自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佼佼者,堪称“万里挑一”。

从第一批5家、第二批42家、第三批50家,再到第四批54家,青岛“小巨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总量达到151家,稳居北方第三城。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青岛“小巨人”企业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甚至实现翻倍的业绩增长,它们是青岛实体经济的优势代表,更引领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培育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青岛151家“小巨人”企业中,先进制造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多集中在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青岛传统优势产业。

在很多人眼里,只有互联网、大数据、芯片才是高端产业,传统制造业意味着低端产业。其实不然,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只会与时俱进。

青岛“小巨人”企业就是这样的代表,它们在各自领域内精耕细作、苦练内功,一样可以实现硬科技实力和高成长性,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

这一点从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就可以看出。约半数“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为10%-40%。变频调速一体机、水处理用移动床生物膜装备、液压驱动装置、智能龙门机器人分拣码垛系统、直流无刷电机(BLDC)生产线等制造业核心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50%。个别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00%,处于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地位。

比如,中加特扎根高端制造,积极顺应能源行业智能化、节能化、电驱化趋势,以变频调速一体机为核心,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超常规增长——2018年以前营收不足2个亿,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4.51亿元、8.09亿元、8.23亿元,2021年营收更是接近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又比如,力克川先后研发液压行走马达、液压回转马达、液压变量柱塞泵、斜轴变量柱塞泵、手柄阀、脚踏阀等七大类30多种液压元件,打破了高端液压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工程机械领域国产品牌中连续四年产销量排名第一。

除了高端制造业持续发力,新产业、新技术也取得突破。第四批54家“小巨人”企业包括5家集成电路企业和7家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领域企业,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不难看出,“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青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七成冲击资本市场

巨大的增长空间、引领行业的示范作用以及国家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导向,都让“小巨人”企业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据统计,151家“小巨人”企业中,9家已经上市,正在上市以及未来有上市计划的还有95家,合计占比近七成。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青岛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另有4家企业过会待发,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6家,覆盖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四个板块,稳居山东省第一位,北方城市第三位。这其中,作为“生力军”的“小巨人”企业强势发力:创新奇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泰德股份成功登陆北交所,大牧人在深交所主板的首发上市申请过会,以萨技术、海力威新材料、三祥科技等IPO材料申报获受理。

刚刚发布的青岛市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白名单也显示,首批117家企业入榜,“小巨人”企业占了五分之一。

这背后是青岛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的持续精心培育,为“小巨人”企业拓宽了上市路径,企业上市意愿和能力明显大幅提升。

新一批54家“小巨人”企业最为典型,其中获得过股权融资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包括佳恩半导体、核芯互联、浩海网络、天人环境、青岛光电、国数科技等。

可以说“小巨人”企业已成为当前最受投资人青睐的企业群体之一。国数科技聚焦海洋通信与探测领域“卡脖子”问题,今年相继引入恒汇泰和青岛颢远两个股东,其中恒汇泰为巨峰科创旗下基金,青岛颢远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华商汇通。青岛光电是山东省唯一拥有AED三类医疗器械国产注册证书和生产资质的企业,股东包括山东省科创新动能、青创投、华耀资本等多支本土产业基金。展诚科技专注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与EDA软件开发,服务于世界TOP20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半导体代工厂,前不久获得上市公司赛微电子的投资……

未来发展后劲更足

横向比较,各大城市之间关于培育“小巨人”企业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

从各地入围名单来看,“小巨人”企业区域分布格局有明显变化。其中,“万亿俱乐部”城市的表现十分亮眼,武汉、杭州、苏州等城市新增企业数达到前三批总数的2倍以上,合肥、长沙也奋起直追,扭转了此前“小巨人”企业数量相对落后的局面。

一方面,各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密集出台产业政策。另一方面,第四批“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标准有所变化,更为突出补短板、填空白。

客观而言,“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比拼的是培育企业的恒心和耐力,比拼的是实体经济综合实力。

优化创新环境是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的关键抓手。青岛早在2012年就印发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2020年以来,市民营经济局将其修订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并研究出台一揽子政策。在“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上,青岛将创新型中小企业作为“金字塔底座”,把“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前不久发布的《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新培育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评价雏鹰企业10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瞪羚企业150家左右、独角兽企业8家左右;新培育推动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确保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54家,较去年增长50.1%;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0家,较去年增长32.7%;拥有省瞪羚企业220家、省独角兽企业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同比增长56%;13家企业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列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位。

这也意味着,青岛培育“小巨人”企业的后劲还很足,更多“小巨人”企业将竞相涌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