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面粉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智”造出来的吗?本期《工业互联网小帧探》聚焦青岛天祥食品集团金喜燕制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喜燕”)日产600吨小麦粉自动化生产线,看企业如何将面粉“磨”出科技范儿。
车间上演“机器总动员”
在金喜燕生产车间,小麦粉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原材料小麦经过反复研磨、筛理,最终形成不同品质的面粉和副产品。记者发现,除了中控室和包装车间留有几位工人值守、作业,宽阔整洁的厂房内几乎见不到“人影”。 在这里,工人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机器干活。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年加工小麦20万吨,原粮仓储能力10万吨,面粉仓储能力8000吨。青岛天祥食品集团金喜燕制粉有限公司厂长盛忠华表示,粮食加工行业常常给人留下粉尘多、加工过程全凭经验的印象。工业互联网风口下,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在原有厂房基础上逐步完成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所采用的PLC自动控制系统可控制整个生产车间100%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不仅实现了产能提升,还节约了人工、能源等成本,提高了35%的生产效率,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3%。
200+监测点为生产“护航”
目前,车间设有200多个监测点,可实时检测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反映、分析生产情况。“以往面粉生产过程中靠人力巡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在发现问题的这段时间内,会产生更多废料、能耗,严重时可能导致机台损坏,影响产能和产品质量。” 盛忠华表示,在运行检测技术的加持下,生产线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触发报警系统,提醒岗位人员排除故障,遇到严重故障还会自动停机,从而减少损耗。
在面粉、副产品成品库,机械手臂起落间,一袋袋包装好的面粉被有序搬运,码成高高的一堆。盛忠华表示,码垛机器人借助视觉和触感系统,自动分辨货品、分类码货,可代替工人进行高强度人力作业,使高等级产品产出率提高30%,作业工人数量减少80%。
从一台设备到一套系统,从一条生产线到一个车间,金喜燕形成了机械化、流水线的自动化生产模式。据悉,该公司今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2000吨配粉仓项目,进一步扩大面粉种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追溯性,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小麦粉。(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赵文源/文 魏懋轩 尹亚炜/视频)
相关链接
四新领航,微观视角呈现青岛工业互联网能级跃升之路
“四新”助推,青岛的工业互联网已进入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双链接工业生产设备、人与数据的“数字化之手”,正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创新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制造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进阶。
2021年,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与指导下,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聚合报网端微优势资源,联合推出轻量级原创视频栏目《工业互联网小帧探》,探访青岛数智转型标杆企业,三季节目的全网浏览量达2000万余次。
今年9月,2022《工业互联网小帧探》携虚拟IP形象“小帧探”升级亮相,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以及青岛市5G“十佳场景示范”项目和人工智能“十佳场景示范”项目,以微观视角生动呈现青岛工业互联网能级跃升之路,推动“工赋青岛”行动持续走深向实。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