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处服务站联手“打样”,居家养老青岛“破题”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为适应老龄化趋势、前瞻性做好养老服务工作,青岛市用两年时间建成138个由专业养老机构运营的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10月20日,青岛市200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集中开业、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莱西市日庄镇召开。现场会上,100处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和100个农村养老服务站集中开业投用。

这意味着青岛养老事业再次实现新突破,尤其是在“破题”全国性养老难题——农村养老问题上,又迈出实质性一步。

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4万人,老龄化率20.28%。8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8.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1%。

青岛始终聚焦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不断破解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织密“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补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0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集中开业投用,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日庄镇养老服务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观摩点,也是一个样本。

在日庄镇白石新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助餐区,设有一个分餐区、两个用餐区。在分餐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将镇服务中心送来的饭菜分装入200多个分餐盒,其中的150余份由工作人员分别上门送到附近村庄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家中。两个就餐区主要为本村的40多名老人提供现场就餐服务,老人们在此集体用餐,像老朋友聚会一样,边吃边聊,破解了因子女上班无人做饭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养老服务站是利用乡村的闲置资源建设的,其探索颇具意义。例如,日庄镇对全镇闲置办公室、学校、民房等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和整合盘活,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硬件设施,以低成本提供给专业养老企业,通过公建民营方式为农民养老提供优质服务。

项目众多的普惠性服务,是最能打动老人的地方,也是服务站的重要竞争力。

日庄镇共建成农村养老服务场所7处,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全时段菜单式养老服务。河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盘活原日庄镇废弃养老院所建,还配套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助老餐厅、活动室等场所,可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等60余项普惠性服务。

目前,青岛市已建设完成354处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明后两年将实现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统一免费交由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运营,由运营组织根据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设置不同的服务功能,目标是为轻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及有需求的健康活力老年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真正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村入户,补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补齐短板,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底子不足,短板较多。“受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弱化、农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设施不健全、市场化运营难度大等因素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难题,一直是制约青岛市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青岛市民政局局长王哲说。

与此同时,青岛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率要远远高于城市,部分区域农村老龄化率甚至高达28%,农村养老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青岛万林健康产业集团在平度市运营了2家街道级、8家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医养事业部总院长助理邢加丽和同事们做过一个调研:在平度市崔家集镇陶家屯村,一个村子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多位;在大泽山镇大疃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149位。平均下来,每个行政村70岁以上的老人在70位左右。这些老人的吃饭、就医等问题,都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矛盾?青岛尝试从补设施、消费能力不足的短板发力。

在补齐设施短板方面,青岛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供养服务质量,解决农村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难题的重要发力点。

青岛市将农村镇办敬老院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全部集中到区(市)级社会福利中心供养,将镇办敬老院全部转型成为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农村幸福院全部转型成为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下设的服务站点,全部免费交由中标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运营,构建了“一区一机构、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青岛市高规格设计、高层次配置、高标准建设了10处区(市)级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拥有床位10250张。所有社会福利中心均配备有标准食堂、活动中心、医护床位等设施,服务标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养老机构水平,与农村敬老院相比,社会福利中心在供养质量上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乡镇层面,目前青岛市已建设完成40处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农村镇全覆盖。尤其是“五星级”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改过去“一张床三顿饭”的单一模式,将文化娱乐、游戏锻炼、沟通安抚等元素丰富到日常服务中,既可以为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短期托养服务,也可以为广大农村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物美价廉的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村一站点,正是当前青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一环,这有利于延伸农村养老服务的触角,让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的农村老人。

青岛正通过统筹利用闲置资源、农村幸福院转型等方式,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站点的建筑面积一般为350平方米。到2024年,力争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站点基本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农村老年人较城市老年人收入低,从而造成养老消费能力弱,也是制约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为此,青岛创新性提出发放农村养老服务消费卡的举措,加大农村重点老年人群体消费引导力度。

青岛市参照民政部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对符合相应年龄段和身体能力评估结果的老年人,发放两类农村养老服务消费卡。第一类为老年人每月在农村养老服务消费卡上缴存不低于100元时,政府为其补贴50元;第二类为老年人每月在农村养老服务消费卡上缴存不低于200元时,政府为其补贴120元。

3、多方联动,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改革总是在不断“破冰”中前行。青岛市创新思路做法,尝试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区的优势,通过孝德文化、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共同“破题”农村养老。

“通过志愿服务,我已经获得了160多个‘时间币’了,等我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币’兑换养老服务。”近日,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养老志愿者刘淑琴正为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家政服务。一个小时服务结束后,刘淑琴掏出手机,通过线上“时间银行”平台上传服务照片并点击“服务结束”,一个“时间币”就存入到她的账户。

2019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就开始探索“时间银行”这一养老模式,并在灵山卫街道塔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首个“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设置线上平台,老年人下单预约多种家政上门服务,而养老服务志愿者也可以通过平台接单,每提供一种服务,形成一定数量的“时间币”。

作为农村养老工作的探路者,莱西倡导的基层党建主导、社会化、多元化养老模式,已经成为破解农村养老的又一“法宝”。

创新探索社会化运营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可有效破解农村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护理能力弱等问题,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农村养老是份难度不小的考卷,考验着各方智慧。

“农村养老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思想观念、法律政策、资金保障、政府执行等现实困境,亟须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通过拓宽法治、市场、公益、资源、网络等多维渠道,补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以实现乡村老更宜养、老更宜医、老更宜为、老更宜乐,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青岛市人大代表、莱西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熊丽娟建言。

“应该把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模式、新的运作方法,同时积极调动社会企业力量,政府同时要在政策、财政、空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建议。

青岛市民政局局长王哲表示,建设农村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其社区服务站点只是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产品高质量供给,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起政府政策扶持下的农村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是接下来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引入市场力量,盘活闲置土地和农宅,建立养老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供给体系,让市场有积极性、农民有获得感。”

一座城市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映衬着其文明程度。青岛将不断加大养老服务领域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和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广泛引导社会资本投身养老服务市场,扩大养老服务优质供给,让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老年人。

作者 | 李德银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