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举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研讨会

10月29日,“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上实中心3号楼会议室举行。这是“青岛社科学术年会2022”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研讨会学术活动之一,由青岛市社科联主办,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黄海学院承办,青岛太平洋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宜居委员会、青岛市农业经济学会、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岛市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协办,青岛上实中心(上实发展青岛公司)特别支持。青岛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各有关学会、院校领导及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社会团体论文部分作者出席活动。


青岛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肖建来在致辞中指出,“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是青岛市社科联2022年度重点学术活动“青岛社科学术年会”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应勇担使命、走在前列。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青岛“要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今后五年需要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实践路径。本次研讨会组织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研讨,意义十分重大。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妮妮介绍了崂山区建设生态化、田园式乡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做法。

论坛核心环节“主题演讲”阶段,大会推选7位发言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点分享。

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宜居委员会主任刘文俭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且只有坚持“五业同兴”,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


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刘志远作《以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破解青岛市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的主题演讲。刘志远结合自己在乡村挂职的体验和专项调研,就青岛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三个结构性矛盾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首先下大气力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城乡之间多元失衡、城乡人才要素布局失衡、乡村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配置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他还分析了上述结构性矛盾生成的原因、演进的态势,并结合国际上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造就“小城镇容纳大企业”的经验,提出了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消减三大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青岛黄海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王瑞峰以《涉农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为主题进行了分享。王瑞峰从逻辑和实证两方面论述了涉农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问题。他认为,涉农电商平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对激活乡村经济和重构乡村产业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用量化分析手段,分析了涉农电商平台发展的瓶颈,阐述了“以农民为主体实施产业转型”的观点,并从“中介效应”角度,论述了涉农电商发展平台与乡村产业组织改善、乡村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的关系,提出了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性意见。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旅分会副秘书长姜姗,在《乡村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以莱西市马连庄镇“红绿融合”文旅模式为例》主题分享中表示,以红色文化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红色文化+绿色发展+场景建设”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模式,突出了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特色,展现了新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竞争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满足“功能”性设施建设,还应当高度关注“场景”的塑造和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场景塑造既是一种文旅产业模式,更是一种文化提升,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于玮分享了《家庭老年照料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迁移的中介效应》的研究报告,从劳动力迁移角度阐述了“家庭老年照料与农户收入差距的关联性”。报告认为,家庭老年照料强度将显著扩大农户收入差距,并将直接束缚农户的远距离迁移、降低其就业稳定性。积极推动社会照料和养老保障不仅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同时,也将对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老年照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关方面应当将其规划好、落实好。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青岛太平洋学会副会长陈晓文,以《RCEP 背景下青岛乡村振兴的产业机遇与推进策略》为主题进行了分享。陈晓文深入分析了RCEP背景下,贸易投资新规则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阐述了青岛实现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把握“国外循环场景”新变化的重要意义。她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方兴未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发展前景远大。青岛应充分融入RCEP实施背景下的“国外循环场景”,面向日韩重点打造水海产品和以蔬菜为核心的涉农产业及加工产业。同时,她还针对RCEP框架内不同国别的需求差异,就重点发展的产品名录进行了归类研究,并提出了建立“专项惠农产业金融支持基金”等对策建议。

青岛黄海学院助教王云旭分享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数字普惠金融、财政金融服务与经济增长》研究成果。研究选取1030个县域地区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和金融手段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求证。结果表明,财政和金融服务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两大支柱促进经济增长能力。他们认为,加快县域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推进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李立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梳理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逻辑思路和发展方向,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样本以及诸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贡献了新思想、新观点。

据悉,为办好此次学术会,组委会各有关学术单位积极组织调研、征集论文和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吸引了诸多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支持。其中,除了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太平洋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宜居委员会、青岛市农业经济学会等专业学术机构外,还有黄海学院、青岛农大两大高校的参与。

本次学术会征集论文共71篇,创造了青岛社科学术年会的新高。不仅主题丰富角度新颖,更有力助推了青岛社科学术领域在乡村振兴方向的探究深耕。特别是即墨、莱西、平度、城阳、西海岸新区等青岛所属区市级党校,提交论文40余篇。

学术会组成“7+1”专家评委会,以“高标准、树标杆”的原则予以评奖,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6篇。在入选《优秀论文集》的成果中,有8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研究项目等基金项目资助课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