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面貌焕新、产品不断创新、废物变成宝物,栖霞苹果园里增收致富有高招

烟台实林苗木科技有限公司。

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

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究竟如何?10月27日-28日,记者蹲点栖霞,从“果都”看烟台苹果产业新气象。

在栖霞,记者看到最多的是苹果种植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各类深加工产品不断上新,“废物”价值在深加工中不断凸显,订单越来越多地指导生产。这也意味着,栖霞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果农增收致富的新气象。

腾笼换鸟

园里跑机器 管理不出力

乘车穿行栖霞不难发现,曾经分散、老化、落后的果园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现代化果园。

与栖霞市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郝文强一聊才知道,栖霞在更新改造老龄果园的过程中,发挥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不少地区因地制宜,集成创新了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

在官道镇八家福万亩苹果谷,碗口大的红苹果挂满枝头。仔细观察,矮小的树体、宽大的行距、紧密的株距,让整个果园与普通果园大不相同。

山东省通达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衣孟进说,2016年建园时,公司就顺应潮流,采用了矮砧宽行密植模式,高标准打造了这个现代化果园。与传统的乔化果园相比,新型果园建园成本高,2016年建园时成本就接近4万元/亩,远超普通果园。

但矮砧宽行密植果园有着巨大优势:每亩可栽植果树145棵,产量高;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养分精准抵达果树根部,保证合理施肥、供给营养;宽大的行距便于农业机械操作,除草、喷药、采后处理环节降低劳动强度;通风、透光性好,有利于提高果品糖度、成熟度。另外,其后期生产管理成本低,尤其在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时,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最大的好处就是用工很少,日常管理只需要1人/100亩,到了农忙时临时雇人就行,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衣孟进说。

因为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苹果品质也得到保证。“亩产达到7000斤,80#以上的苹果占9成,85#以上的苹果占6成,糖度在15-17度。”衣孟进说。

“我们专门找了一棵树数了数,上面结了200多个苹果,优质果率在80%以上。”看着满园通红硕大的苹果,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豹山口基地负责人丁敏芳兴致勃勃地算了一笔账:按照亩产8000斤商品果、4元/斤的价格,1亩果园能收入3万元,60亩果园毛收入至少有180万元。

“以前这里是一座荒山,我们流转土地后进行‘梯改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一亩地定植125棵树。”他说,矮砧密植果园最大的好处在于结果早,“乔化树管理再好,也要6年才能挂果,期间果农没有收益;相比之下,矮化自根砧3年挂果、6年进入丰产期,提前见效回本。”

除了剪枝、套袋、摘袋、摘果等少数环节外,豹山口苹果种植基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得益于此,200亩的果园,日常管理人员仅有1人。“我们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喝水的功夫,水和肥就送到树根下了,省工又省力。”丁敏芳说。

根好树才壮,苹果好不好,根系很关键。在烟台实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个透明玻璃瓶内,小苗枝叶翠绿、根系旺盛,这就是正在培育的CY-15系列苹果砧木脱毒苗。

“脱毒苗的组织培养过程和整个生长周期都进行无病毒、无毒化处理,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不携带遗传病毒。”公司副总经理胡克强说,CY-15系列苹果苗木,具有“两脱一抗”的鲜明特点,具备抗重茬、抗轮纹病的优点,抗寒抗旱能力强,在老果园改造抗重茬方面尤为突出,当年栽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目前在栖霞国家级苹果产业园中种植的3万余亩老果园改造项目中,成活率达到99%。

胡克强说,围绕“组织培养快繁,温室苗木移栽”这两个核心环节,进行脱毒苗木工厂化繁育,从而实现“研、产、销”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年可生产优质果树苗木200万株,将优质脱毒苗销往全国各地。

好土才能结好果。记者注意到,栖霞市大力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在为作物提供养分的同时,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果园地力。

“苹果是用来吃的,品质才是第一位的。”在栖霞市陶然家庭农场,一筐筐“黄金果”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农场主郭建松说,以前大家都施大量化肥,觉得化肥施得越多,树就越有劲,结的果也越大。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苹果这东西,不光看个头”。所以,从开地起,每年他都买来大量牛粪、羊粪,加上豆粕和秸秆,自己堆沤有机肥。

“每亩每年施3吨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地力强,不仅能降低化肥使用量,而且苹果风味好,吃起来特别香。”郭建松指着一块空地说,这就是专门为堆沤有机肥留出的场地,“假如栖霞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在0.8%,那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能达到1.5%。”

瞄准智慧果园发展方向,栖霞市在管理模式上逐步实现土壤修复、更新换代、种植模式、科学管理、品牌打造、销售经营“六统一”,在栽培模式上采用现代矮化集约栽培技术,在生产模式上采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提高果园管理的科技含量。目前,已打造“市县镇”三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2处,覆盖面积4300余亩。

同时,因地制宜推进老龄果园更新改造,让低效老果园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已更新改造老旧果园14.3万亩,惠及果农11万户、20余万人,计划到2025年完成全域老龄果园的梯次更新改造。

老树新芽

好果做脆片 次果酿果酒

在栖霞,苹果不仅能吃,还能“喝”——近年来,栖霞市推动果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果品加工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提升苹果产品附加值。

“进去的是新鲜苹果,出来的就是苹果脆片了。”走进一尘不染的中泉食品高标准生产车间,可以见证一个苹果从鲜果变成脆片的全过程。

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德兵介绍说,“好果源”的原料全部是本地产的优质苹果,将清洗后的苹果去皮去核切片后,通过热风干燥设备进行风干,接着就进入最核心的真空压差膨化罐。在这里,对苹果片进行5-6小时的二次脱水。15斤的鲜果,最终能产出1斤苹果脆片。

王德兵说,车间年可加工鲜果7500吨,采用了目前国际先进的“非油炸变温压差脱水技术”,苹果脆片保留了鲜果95%的营养成分,且在加工中不添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因此在儿童及年轻人中备受欢迎。“好果源”苹果脆片不仅广泛供应于高铁、飞机上,而且60%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跟鲜果相比,苹果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而且价格稳定。”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延泉指着一包苹果脆片说,“像这包脆片,价格比鲜果翻了20倍左右。”

但不是所有的苹果都能卖上好价钱。在苹果生产过程中,受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影响,每年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瑕疵苹果。这些果实品质不低,但因品相问题无法作为商品果销售。业内人士估计,有的年份,瑕疵果数量能占总产量的5%左右,考虑到栖霞20亿公斤的年产量,瑕疵果的数量非常庞大。

如今,这些残次果有了大用处。走进烟台白洋河酿酒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

在生产线上,一个个苹果经过清洗、破碎、压榨、低温发酵、陈酿调配后,就成为苹果酒。从苹果干酒到苹果甜酒,从苹果蒸馏酒到苹果白兰地,不同的生产工艺,最终生产出一系列苹果酒。

“我们栖霞有原料优势,今年,虽然原料价格涨了,但我们仍然收购了2000多吨表光不好的次品果。”烟台白洋河酿酒公司董事长张涛说,这种次品果不能储存,以往都被贱卖,价格只有0.3元/斤左右,而公司高价收购次品果,等于“变废为宝”,间接增加了果农收入。

白兰地168元,蒸馏酒128元……因为苹果酒酒体清香,且氨基酸含量高,因此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张涛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苹果酒的附加值提高10倍以上。

正是看到苹果酒的光明未来,今年,烟台白洋河酿酒公司申请了苹果酒扩能改造项目,得到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还给予了部分补贴,让张涛信心满满。

目前,栖霞市已有果汁、果醋、苹果脆片、果酒、果脯等果品深加工企业30余家,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10%以上。苹果精深加工,有效提升了果农效益。

变废为宝

树枝烧果炭 木头做家具

栖霞人不仅吃苹果,就连淘汰的苹果树和修剪的苹果枝也“吃干榨净”。近年来,栖霞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拓展加工领域,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果树剪枝是必要环节,每年每亩光剪枝条就有600-1000斤,伐树的话能达到1.2吨/亩。”官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谢小军粗略估计,每年栖霞伐掉的老苹果树和剪下的枝条有几十万吨。

以前,这些“废物”的价值没有充分开发,果农们或者烧了取暖、做饭,或者堆放在房前屋后,成为让人头疼的“三大堆”。

走进栖霞市泰宇生物生产工厂,眼前是一个个“集装箱”样式的烧炭炉。工厂厂长牛育洪介绍说,把木材放入高温高压罐,在罐内回收并利用木头自身的燃气,经过4个小时的炭化和煅烧,炉内的木材即可制成高热量木炭。按照比例,4斤干木头就能烧出1斤炭。

就以一盒500克规格、专门用于煮茶的高端苹果炭说,它不仅耐烧、热值高,而且环保、不冒烟。“一盒售价10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说道。

除了烧炭,烧炭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比如,木材中的水分经过沉淀和过滤,可得到一种红褐色的木醋液。通过浓缩和再加工,就可以生产出适合工业、农业、化工、食品加工行业等行业使用的木醋液系列产品。“木醋液在农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进行土壤改良,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改善蔬菜瓜果的质量和口味,真正使农业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牛育洪说。

产品深加工,废物变宝物。以前的废物,经过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炭的价格在3700元-6500元/吨,木醋液的价格在300元-2000元/吨之间。4月份以来,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00万元。

“实际上就是深度挖掘苹果产业,把下游的产业链拉长建强,变废为宝。”牛育洪说,目前,工厂年消耗原材料5000-8000吨果木,但具备年产1万吨产品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烧制过程用的是木材自然散发的燃气,整个过程实现了零污染,没有废弃物,不污染环境,实现了生态循环。下一步,工厂和官道镇政府还计划利用烧炭产生的余热,为整个园区供热。

除了烧炭,苹果树还能以家具的形态走进消费者家里。

“在我们这里,进来的是木材,出去的是家具。”红富士未来家智能(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国锋说。

偌大的园区内,集合了板材生产线、板材贴面线和家具加工线,实现了“三线合一”,不仅打通了整个生产环节,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客户下单后,前端设计师根据需求制作效果图,图纸发到工厂后所有信息自动同步到生产线上每一台机器,加工完之后产品发送到客户家里,安装工人跟上服务。15天,一套个性化的果香板无醛家具就可以安装到家。

走在高度智能化的加工车间里,闻不到一丝刺鼻气味,有的只是木材本身的淡雅香味。原来,这些木板是果香板,就是以栖霞本地的苹果树为主要材料制成的。

“屋顶之下,本该无醛。我们从板材开始,就选用万华禾香板和果香板,封边胶也是万华的无醛产品,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无醛产品。”曲国锋说,目前,车间配备了一条定制家装的定制线和一条做批量生产的工程线。如果满负荷运行,一个月可生产3万-4万平方米产品。截至目前,公司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且省内、省外客户各占一半。

他还透露,目前板材生产线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投产后,预计年消耗原材料近100万立方米,年产50万立方米的板材。

牵线搭桥

手里有订单 销售不发愁

栖霞市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苹果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电商平台和乡村服务站的建设。

10月27日,别家的苹果园里忙得热火朝天,不少果园已经采摘完毕,可衣孟进却不慌不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个园子已经被百果园订出去了。”他指着观光台东侧的果园说,今年春天,百果园看好了这里的苹果品质,一下订了100亩果园。期间,百果园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沟通,确保苹果品质达到特级标准。

虽然百果园对果品生产、管理、品质、采摘都有严格要求,但收购价格也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上浮1元/斤。对此,衣孟进比较满意:“因为我们是标准化生产,90%的苹果能满足客户要求,剩下的10%就是我们自己的收益。不过,自己也要承担晚采的风险。”

订单式生产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山东省通达现代农业集团旗下的2600亩果园,已经被5家合作公司订去近一半,剩下的一半则通过其他渠道销售。

“我们的高端苹果品质好,销路根本不发愁。”衣孟进说。

地处牙山自然保护区的唐家泊镇肖家夼村,因独特的水质资源和气候环境,生产的苹果远近闻名。但因远离城镇,地处偏远、道路不畅,苹果销路难以打开,曾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贫困村。

2019年,在驻村干部的“牵线”下,中国石油山东烟台销售公司启动“企地共建”结对帮扶项目,联手打造“昆悦鲜果”品牌,通过品牌打造助力扩销。依靠中石油“宝石花”品牌与“逍駕夼”品牌捆绑打造,通过全省千座加油站和“昆悦鲜果”线上商城进行统一销售,提升品牌价值。此外,增加了“昆悦鲜果”定制高端果和简装果两个系列,更加多元化地满足节假日客户需求和家庭自用需求。

“好果也怕巷子深,以前没销路,再好的苹果也卖不上价;现在有了品牌,我们的苹果全国闻名。”肖家夼村党支部书记王鹏绩说。

订单生产,也让栖霞市陶然家庭农场主郭建松尝到了甜头。

“以前都是走通货,价格不稳定。去年开始跟商贸公司合作,好苹果都高价收,对我们来说,起码不用发愁销售渠道了。”他高兴地说。

苹果进入采收季,线上线下齐发力。官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谢小军说,镇里重点打造果园里的电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性平台,让任何一个客商都能找到适合的果品。同时,根据客商的需求信息,形成系统的数据化订单,通过订单指导生产,更有效率地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有效连起了果园与餐桌。栖霞市与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等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成立栖霞果品拍卖中心,扩宽苹果线上流通渠道。目前,已建立苹果销售电商店铺4129个,年销量10万吨以上。(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王宏伟 通讯员 栾钦程 摄影报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