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从“双十一”新变化,看见更多可能性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落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呈现出不少新变化。在互联网消费已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新变化也折射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


1

国潮占比增加,人气更加火爆。今年“双十一”国货走俏,其中既有本土品牌竞争力和创新力增强的因素,也与平台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比如,今年快手与河南卫视联手做了一期“国潮盛典”,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打造出充满奇幻色彩的购物节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国潮、国风等元素都很容易打动国人的心。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方面的挖掘逐步深入,消费者反响也非常热烈,部分品牌已经可以与国际大牌展开对决,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平台“拆墙”,跨平台直播兴起。今年“双十一”直播经济火热,各平台之间竞争虽然仍旧激烈,但也有“竞合”态势出现。比如,几大电商平台联手“拆墙”,直播可以同时在天猫、抖音等平台带货,消除了以往平台间的壁垒,避免了消费者和商家被迫“二选一”问题,让消费更加透明。在过去,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割据一方,李佳琦在淘宝,罗永浩、董宇辉在抖音,主播与平台几乎是“绑定”的。而今年“双十一”期间,罗永浩、俞敏洪“入淘”,壁垒渐渐消弭。其实,这也是在国家反垄断动作下推动形成的。2021年9月,工信部就曾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今后,这种融合态势将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将享受更多实惠。

2

银发经济增长,网购进一步普及。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中老年人体检服务、营养保健品、家用医疗器械等产品销售均迎来大幅增长。这也意味着网购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多年来,网购已成为年轻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用较少。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养成了网购习惯习惯之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就有望被深度发掘,加速这一群体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而有效拓展国内需求,孕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消费者理性入场,冲动购物减少。过去,“剁手”每每成为人们“双十一”时的口头禅。然而,如今随着平台操作流程化,人们对于集中购物的热情明显下降。平台依靠过去的套路,已很难刺激消费者。一些主播也告别“全网最低价”的口号,改为强调品牌、质量。即便是当当网等网站的图书营销活动,也难以刺激消费者欲望。不少人表示,这是购物最少的一个“双十一”,狂热退潮显而易见。


3

溢出效应明显,数实融合成为新热点。今年的“双十一”不仅仅是购物节,众多平台也以此为契机举行其他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的发出“农货多一件”倡议,建议各直播间帮助乡村多带一份农产品,让更多田间地头的蔬菜水果售出,让农民腰包比平时鼓一点。在有的平台上,一些大学生开的网店,获得了平台更多流量支持。同时,各大平台纷纷表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工业端、产业端的数字场景革新,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这也是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

“双十一”走过14个年头,从最初的网购启蒙到消费升级的窗口,它不仅重塑了我国的电商生态,也改变了广大消费者的习惯。今后,如何利用“双十一”在更多方面为高质量发展助力,显然是个新课题,值得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