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6日讯 多个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依托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远近文明的旅游打卡地。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加速建设,是青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速建设的一个代表。

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总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村庄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产业相融。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充分挖掘片区资源优势,坚持统筹保障,实施生态提升,强化产业支撑,趟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累计流转土地15000亩,引进30余个重点项目,实现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增收3万元。

涵养绿水青山 绘就画里乡村“新风貌”

“现在我们的环境比原来改善了很多,村里为我们每家每户发放了垃圾分类桶,原来那一些废弃地、边角地都变成了美丽的小公园,进村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很多。”黄泥巷村民门晶兴奋地说。

据悉,铁山街道先后整合财政、社会资本、国有资本4亿元,将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设施配套作为建设重点,实施停车场扩建等40余项工程,投资250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持续完善片区基础设施。投资1800万元对7万亩山林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河道沿线和山体沿线生态景观治理,打造全长9公里的风景长廊。在片区示范推开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工作,打造3处污水处理模块,建成1处堆肥与环保酵素利用示范推广基地,具备厨余垃圾就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4个村庄入选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加强风貌管控,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农村田园风光本色,使片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深化三产融合 鼓起村民致富“钱袋子”

乡村振兴,关键看产业。铁山街道创新“企业+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模式,村集体出资成立民宿管理合作社、村投公司等平台,整合土地、人力、资金等,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流转土地1.5万亩,推动乡村共创学堂、田园客栈等15个重点项目落地,流转闲置房屋打造50余处民宿,连续举办20届樱桃采摘节、6届月季花海旅游节,今年接待游客23万人,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同时,依托片区21家专业合作社,搭建产业发展互动平台,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提升300亩以上产业园14个,将2800亩樱桃、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定为主导产业,构建起“产业园区+农户”产业链模式,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樱桃产业市级示范项目为抓手,对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共同发展,打造23个标准农业园区,2处青岛市绿色园艺标准园,带动500多农户抱团经营,年增收达300万元。

“我们先后引进了朝日食品、尚臻百果酒庄等龙头企业,对片区绿色生态农产品统一收购、包装推介、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果酒、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推出樱桃酒、地瓜干等25种特色农副产品,带动村民稳定就业350人、灵活就业730多人,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铁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国伟介绍。

强化人才支撑 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恒动力”

铁山街道选优配强8名网格党支部书记,选派3名大学生担任助理,定期赴上海、深圳等地区研修,全力锻造一支活力足、能力强的带头人队伍。创新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全构建“龙头企业+村党组织+村民”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8个村集体实现增收32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

依托田园共创学堂等平台,探索“田间校园”教育模式,将高校资源嫁接到樱桃种植、生态园管理,培育1000名新农人;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张玉梅、冷启成等100名高素质乡贤带资本带项目返乡,田园会客厅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造就“民宿管家”“影视经纪人”等10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在大下庄、黄泥巷各建1处德育银行,整合财务收支、资产资源等乡村事务,吸引1600余名村民参与,奖励兑换金额达15万元,化解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问题35起,化解率97%以上,真正实现由村“两委”单一治理模式向数字赋能下村民全员参与治理模式转变。

下一步,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将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道路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依托片区现有的民宿、农家宴等业态,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齐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全面升级“吃住行研游购娱”全业态体系,激发全域旅游经济新活力,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目标,开辟齐鲁样板铁山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通讯员 刘心怡)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