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青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日讯 “上岗前,我在村里没什么工作,想外出打工,但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现在有了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就有了活儿干,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我们把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环境美了,心里更美。”莱西市水集街道公益性岗位人员王淑玲说。

群众的心里话印证了青岛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4.95万名困难群体,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数量占全省总量的20%,实现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社会和谐稳定基石更坚实,共同富裕基础更牢固。

广撒网宣传、点对点“送岗”,确保就业困难人员“能上尽上”

今年以来,青岛将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总体目标——力争在2022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市3.7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在农村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保障农村相关人员充分就业。

作为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的主要推动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起草了《青岛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工作协调会和工作部署会,部署岗位开发、人员安置、岗前培训等重点工作,确保了公益性岗位招聘安置等工作全流程规范推进。

依托省公共就业系统等“大数据”平台,开展广调研、大摸底,全面筛查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等6类群体,建立岗位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对适岗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社区(村居)公告栏等线上线下渠道,拓宽宣传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采取入户走访、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对重点群体进行点对点、面对面“送岗”。通过对点扩面宣传,切实调动就业困难人员报名上岗积极性。

强化培训按需定岗,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我市立足城乡公益性岗位需求,定制疫情防控、森林防火、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多种专业化课程,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上岗人员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工作职责,提升职业素养,确保“安置一人、培训一人、合格一人、上岗一人”,全面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强化岗中培训,持续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常态化教育培训,提升上岗人员的综合素养,引导上岗人员感党恩、知敬畏、懂安全、守纪律。即墨区、李沧区等区市开发了“公益岗指尖学习课堂”,上岗人员可线上随时随地学习,有效提升培训效率,实现教育培训不断线,能力提升不断档。

我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设置坚持“因事设岗”“按需定员”“人岗相适”,聚焦疫情防控、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基层治理等领域,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综治网格员、村容保洁员、安全协理员、设施维护员等岗位,发挥参与社会治理、城市更新等积极作用。

据统计,在全市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约1.6万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深入防疫一线从事辅助岗位;西海岸新区开发56个齐长城巡护岗,实现历史古迹巡护工作零的突破;市南区成立“丝丝阳光”爱心理发队,为市民送去温暖;李沧区组建“银龄守望”互助小组,到失能、半失能的独居和空巢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家中服务,让社区老人们倍感舒心;莱西市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协理员、村庄卫生保洁员,带领公益性岗位人员加入美丽乡村建设大军中;市北区建设“红色物管”、胶州市设置“红色楼长”……一系列举措摸民情解民忧,取得了多方受益、群体满意的“乘数效应”。

党建引领凝魂聚力,“心灵驿站”暖人心

为更好发挥岗位作用,青岛坚持党建引领,部分街道、社区成立公益性岗位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提升战斗堡垒作用。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党员700多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

平度市、莱西市等区(市)成立自治管理网格小组,搭建网格小组、村社区、乡镇街道“三级微信群”,织密织牢日常管理服务网络。胶州市将城乡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智慧平台,上岗人员工作情况可视化对接交流、管理服务,实现公益性岗位管理提质增效。市北区、李沧区、胶州市等区(市)建设公益性岗位驿站,配备空调、饮水机、应急医药箱等,为上岗人员提供便利服务和休憩场所,设立会议区、学习区等功能区,提供岗位培训、活动开展等综合服务。市北区率先召开第一届全部由公益性岗位人员参加的运动会,120名上岗人员参加了比赛,凝聚起上岗人员干事创业、服务社会的干劲和拼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