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进行时·典型案例】城阳区总工会:深化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城阳区处于青岛地理位置中心,拥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基地,产业工人队伍超过20万人。城阳生产的高铁和城轨地铁分别占全国50%22%市场份额。“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拥有高企1231家,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1834家,上市过会公司16家。现有2所公办中职学校(职教中心、职专)、1所民办中职学校(民航)、1所高职附设中专部(求实),共有教职工705人、在校生5912人(含综合高中553人)。


引言

近年来,城阳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办学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经费保障,推进专业布局调整,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为企业输送大批高质量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重点举措1优化教师队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全员培训和名师培养工程,落实专业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在全市率先实施特聘兼职技能教师引进计划,每年经区政府批准设立岗位50余个,由学校自主面向社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到学校任教。

2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推动中职与高职纵向贯通,不断拓宽学业与技能上升渠道。在动漫、财会、汽修、服装、机电、学前教育、建筑等13个专业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实施“三二连读”“五年贯通”和“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计划。二是推动中职与普高横向融通,实施普职融通、综合高中试点,为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历学生搭建成长成才平台。

3紧扣企业和社会需求,推进专业布局调整

一是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开设财经商贸、加工制造、信息技术、文化艺术、教育、土木水利、交通运输、旅游服务8个专业类别,财会、机电、服装、学前、汽修、航空服务等25个专业。二是建立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确定新能源、会展、3D打印专业培养方向,新增装陈列与展示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4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企事业单位实行联合办学。二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育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立校企合作补贴制度;三是与企业实施岗位定制,为企业定向培养亟需人才;四是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共建,在全区建立校外合作实训基地,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评选表彰优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培育“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六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职业技能“五级联赛”,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主要成效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共设立专业课师资岗位547个,累计聘任808人,全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以上,1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4名教师被评为齐鲁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名教师被评为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各类市级优秀教师达100余人。

品牌专业数量持续增加。计算机、机电、汽修专业被评为“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服装、机电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机电专业被评为“市‘双高’名牌专业”,数控、学前教育等9个专业被评为“市骨干专业”。

技能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1500人左右(含高职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左右(含升学90%左右),对口优质就业率达85%以上,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顶岗操作能力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行联合办学。5个专业被确定为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立校企合作补贴制度,遴选11个区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校企共同培养学生215人;与海尔、青特、红树林科技等11家企业实施岗位定制,为企业定向培养亟需人才600余人;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共建,全区建立校外合作实训基地50余家,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评选表彰优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8个项目被教育部确定为“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区职教中心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金牌44枚、银牌44枚、铜牌24枚,奖牌总数位于区市前列。

青岛市骨干专业建筑专业

城阳区职业中专建筑专业学生孙紫皓(左)与马宗海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城阳区职业中专建筑专业学生孙紫皓(左)与马宗海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思考启示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实施产教融合对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意义重大。这项工作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职业院校的开拓创新,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上下同心,校企联手,社会支持,才能真正构建起产教融合,科学合理、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打造起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打造“工匠之城”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