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作答新画卷│烟台:书写产业现代化的“高分报表”

新发展格局下,谁先下好先手棋,谁就能取得发展优势。

回眸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烟台上下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打出稳增长“组合拳”,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企业倍增计划,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增幅实现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巩固,为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贡献。

稳住经济大盘,“首功”归于产业。

产业兴则城市兴。2022年的产业发展,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三个第一”澎湃起烟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额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全省第一。

一场场招商对接,一次次合作签约,一拨拨项目推进……过去的一年,正是这一个个缩影,展现出了烟台产业持续迸发的新活力。

回望过去成绩斐然,面向未来笃实奋进。

新年伊始,一股奔腾向上的力量悄然涌动,“一揽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开启了烟台加速奔跑的步伐。展望未来,烟台将赓续实业报国的情怀,传承勇立潮头的精神,发挥实体经济基础深厚的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产业现代化的“高分报表”。

画面一:崛起

全省首个百万吨乙烯工程一期竣工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产业,重在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2022年烟台迅速崛起的高端化工产业,给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2022年2月25日下午,万华高端精细化学品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包含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延伸项目,部分技术打破垄断、实现首次国产化。6月,万华化学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节点:全省首个百万吨乙烯工程——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一期竣工验收并全面达产。由此,补齐了万华聚氨酯产业链最关键的原料和副产物利用的链条,使万华烟台工业园真正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优势的聚氨酯制造基地。目前,园区正在规划建设120万吨乙烯二期项目,将重点突破高端差异化聚烯烃技术瓶颈,填补国内聚烯烃弹性体产业空白。

2022年烟台高端化工,动力澎湃。一路向西,黄渤海新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蓬莱)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2022年3月10日下午,伴随着屋顶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裕龙石化220kV变电站裕绣站综合控制楼顺利地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3月28日,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暨黄渤海新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蓬莱)开工仪式举行,裕龙石化产业园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配套岛外罐区项目同步开工……一组数据看出发展:截至11月,全市绿色石化产业完成产值1561.2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8%。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MMA一体化项目、尼龙12项目、中节能万润工业园一期B03项目等相继建成试生产,为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动力。烟台化工产业园、蓬莱化工产业园、莱阳化工产业园先后完成4次扩区,为打造全产业链低碳绿色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个高端化工项目的加速落地,共同形成了万亿级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崛起为全省化工行业一个新的增长极。

画面二:闪耀

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

从“海之蓝”奔赴“天之蓝”,2022年烟台向着“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目标蹄疾步稳,踔厉奋发。

2022年4月30日11时30分,在黄海南部海域,伴随着一声轰鸣,长十一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腾空而起,直上九天,奔向遥远的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即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至此,位于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光荣完成了三次海上火箭发射保障任务,肩负起了我国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的重要使命。与前两次海上发射相比,此次实现了本土化总装总测和星箭对接等发射准备,缩短了任务周期、简化了作业流程,减少了运输成本及运输过程中对装备造成影响的风险,东方航天港的优越性愈加凸显。

2022年6月29日,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再迎盛事,海阳空天信息研究院浮空器生产基地正式揭牌,将极大增强东方航天港“星、箭、弹、船、器”五大核心能力。烟台黄渤海新区空天海装备智造城已完成高端装备设计与制造产业园、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航天计量检测基地等10个项目签约落地。

2022年10月7日21时,在位于海阳连理岛的国内首个海上发射观礼平台现场,中国火箭首次近岸海上发射进入10分钟倒计时。千余名观礼人员目光齐聚西南方向离岸约3公里处的黄海海域发射船。21时10分,中国首次近岸海上卫星发射在山东海阳黄海海域顺利实施,采用“一箭双星”方式,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把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高光时刻”,这是“烟台力量”的又一次闪耀。

画面三:超越

一年新增2家药企“掘金”资本市场

2022年以来,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惊喜不断:

向东看。1月16日,总投资43亿元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烟台首例“四证齐发”,20家首期入驻企业开工现场签订园区入驻协议。3月28日上午,烟台蓝色药谷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大平台封顶。9月7日,蓝色药谷·生命岛52个单体楼已全部完成封顶,封顶总面积达到60万㎡。

从蓝色药谷生命岛一路向西约十几公里,便是绿叶国际医药产业园。在这里,多个省市重点医药产业项目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

2022年1月10日,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烟台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得预防用生物制品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派诺生物具备了疫苗生产能力和条件,这是山东省颁发的第一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12月30日,绿叶制药集团控股子公司——山东博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向西看。2022年3月31日,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山东首家“A+H”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是烟台2022年首家上市的公司。7月中旬,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3期工程建设现场,主楼墙体正在进行外墙装饰,辅楼已经完成了楼体封顶工作。一路之隔的4期抗体原液大楼已开始试生产。

回顾一年的产业动向,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展现出的“闪光点”,是我市实行“链长制”,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并发挥极大效能的最佳例证。深化“1+3+X”产业发展布局,启动推进中科环渤海高研院与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获批建设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已引进人才团队91人,立项自主部署项目22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及王辰、赵宪庚等院士专家团队的对接合作,使10余个新药项目纳入管线;推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4项服务政策,为16家企业兑现2021年度扶持奖励1.3亿元,促进11款创新药、4款三类医疗器械研发落地;成功举办2022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同步举办产才、投融资等11个专业分会,集中签约1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394亿元,全年累计新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523.21亿元,打响“创新好药 烟台制造”品牌。

画面四:荣耀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省居首位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回眸2022年烟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历程,一个个重要节点接次闪过,铿锵步伐印证着烟台迈向“双碳”目标的决心:

2022年3月10日,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工程海上升压站项目在海阳基地开工,作为山东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后第一个取得核准的项目,标志着海上风电正式步入平价开发时代。

2022年4月1日零时,“暖核一号”海阳核能供热项目超额完成首个供暖季供暖任务,累计对外提供清洁热量200万吉焦,供热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在持续供热的143天里,“暖核一号”惠及海阳城区20万居民,让“零碳”变为现实。

2022年7月8日,远景能源Model Y 7MW海阳项目批量首台风机下线,这是山东半岛南第一台海上风电平价风机下线,意味着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更上新台阶。

2022年7月14日上午,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暨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启动仪式在海阳市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电投核能供热品牌“暖核一号”的三期工程,是世界最大的单台机组抽汽供热项目,供热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计划2023年底前建成投运。

……

过去的一年,烟台加快布局发展能源新赛道,开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设行动,国家电投核能总部、中电建二级子公司相继落户,渤中、半岛南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占比52.5%,容量居全省首位。

回眸 稳住经济大盘“压舱石”

起重机挥舞巨臂,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紧张作业……

新的一年催人奋发,放眼烟台,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生产现场,呈现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景象。

“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创新园圃工程体量大、施工时间紧,我们全力以赴确保建设进度,争取按照计划在年底圆满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日前,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创新园圃项目现场,施工有条不紊进行,从高空俯瞰,庞大的建筑群已经颇具规模,20栋主体建筑实现封顶。“整体进度比计划提前了2个月。”烟台业达经发集团项目工程负责人丁元伟介绍,项目投用后将重点引进科创头部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

重点项目,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2022年,烟台市滚动实施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325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突破2000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加速推进,万华乙烯二期、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获批建设。蓬莱、莱阳、烟台化工产业园扩区,110个

项目实现“四证齐发”,蓝色药谷生命岛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烟台这座志在打造制造业强市的城市而言,先进制造业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加快构建16条重点产业链,新增省“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特色产业集群2个,产值过千亿元产业增至5个,九大产业产值突破8700亿元。在制造业的强势带动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全省第一。

如果说制造业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布局新赛道,加速动能转换则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市246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顺利实施,较好完成了“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在新赛道方面,烟台市积极开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设行动,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海阳核电二期开建,渤中、半岛南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加快布局航空航天产业,一批高质量项目进驻东方航天港,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运载火箭近岸海上发射和捷龙三号“一箭十四星”发射任务。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活力四射的服务业不可或缺。2022年,烟台现代服务业成绩非凡,全市实施金融赋能行动,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64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上市企业4家,实现股权融资136.8亿元、居全省首位。烟台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烟台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世界设计公园一期建成,我市企业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1金1铜的好成绩。

展望 现代化产业体系扛起经济大市责任

回眸2022年,一个个靓丽的产业数据,组成了一份含金量极高的“高分报表”。展望2023年,是烟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的冲刺之年,烟台将如何蓄势再发力?

烟台已经用行动作出回答。在1月10日举行的烟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烟台市正式发布《关于提振发展信心巩固向好态势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动经济首季良好开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一季度项目建设全面起势的若干措施》等3个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工业增量项目调度工作方案,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促进一季度快速起势,推动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链式集聚提升,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构筑新优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的产业发展予以科学规划。

完成这一目标,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将是有力抓手。烟台市工信局局长林阳认为,今年全市将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抓链条强集群,做实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逐链引育创新平台、策划品牌会展、培育专业团队、招引重大项目。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战略性产业不可或缺。2023年,烟台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汽车、清洁能源等13个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两个2千亿级产业集群。抓载体强基础,突破发展福山、莱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投用牟平蓝色药谷生命岛医用同位素创新应用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化基地,建设卫星产业园、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抓平台强赋能,支持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加快建设新药创制省实验室,积极创建矿山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微纳传感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将成为烟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加分项”。烟台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将全力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实施百强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强化设计赋能,推进工业设计小镇、世界设计公园加快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继续办好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积极申建世界设计之都。做强现代物流,加快建设黄渤海国际陆港、胶东智慧物流港、胶东综合物流产业园,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金融创新,开展金融支持蓝绿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建设财富管理金融创新园,拓展供应链金融,做活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打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现代会展,办好世界石油和化工产业博览会、化工新材料国际创新大会、碳达峰碳中和烟台国际论坛、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活动。

新的一年,烟台在新赛道的布局将更为高效合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方面,持续壮大清洁能源规模,打造“核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格局。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海阳核电二期,建设招远绿色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开展海阳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莱阳清洁能源基地前期工作。实施风电向海行动,争取华能上海电气半岛北、三峡半岛北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实施光伏倍增行动,实现中广核招远海上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争取4个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占比54%。同时,加快“一谷一区一岛一港”建设,打造双碳示范载体,让绿色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新征程上,烟台将扛牢经济大市责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保持稳中有进的好态势,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多作贡献。(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 王修齐)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