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老师和家长该怎么办?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来“支招”

近日,胡某宇自缢的悲剧让大家唏嘘不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引人深思。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趋势有何变化?如何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老师和家长又该怎么办?日前,记者采访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万好,教家长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个别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或选择轻生。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万好告诉记者:“近年来,到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小龄化趋势,以前到我们门诊就诊的最小年龄段为12岁-13岁,但现在出现了8岁就来就诊的孩子,这和家长的焦虑感密切相关,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造成了压力。此外,二胎家庭中的‘老大’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群体。

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万好告诉记者,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表现不像成年人那样“典型,因而在发病早期并不容易识别。12岁以下的孩子若出现心理问题,会表现为厌学,通常认为自己躯体出现问题,比如头疼、肚子疼、出汗,如果去医院检查没有问题,便可能是孩子抑郁的信号。

12岁以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被“青春期”等表象所掩盖。“在情绪方面,这类孩子通常易烦躁、易暴怒,一点小事就容易发怒,看待问题很悲观。在行为方面,表现为莫名其妙地不愿意上学,学习、做事能力全面下降,手机不离手、白天昏昏沉沉想睡觉等。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就诊时说,自己内心是想上学的,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手机没有电了一样。万好告诉记者,家长要区分“孩子因情绪问题手机不离手和“手机成瘾的区别,通常成瘾的孩子玩手机时是开心的,而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玩手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使玩手机也没有快乐的感觉。此外,家长如发现孩子的人际关系出现变化时,要重点关注,如感觉孩子突然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或者感觉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等。

万好说:“有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还会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他们会拿刀割皮肤,因为他们觉得抑郁很恐怖,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感觉割皮肤会让恐惧迅速得到缓解,以致成瘾。

打开青少年“心结,家长很关键

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万好说,心理问题的“根多来自家长。如今不少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父母千万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应该系统全面。事实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远高于他们当年对自己的要求。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与孩子互动。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多倾听,不要总是打断否认孩子,或者着急指挥、安排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被指挥,他们想要独立。万好说,此外,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发泄不良情绪,比如带孩子运动、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现在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和孩子们体育活动和室外活动越来越少有很大的关系。她说。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家长应该对孩子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以倾听和抚慰为主,尽量不要和孩子起争执。不要给孩子乱‘扣帽子’。平时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或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万好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放缓节奏、表情平和,多倾听少说教,给予充足的话语和情绪表达空间。

万好说:“家长和老师要储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学会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要忌讳就医。我们接诊时发现,很多孩子都是自己要求家长带他来就诊的。很多时候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却被家长误解,被认为是青春期叛逆、矫情、寻求关注的表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