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建筑讲故事 | 栈桥和回澜阁:由此通往城市深处

在许多与青岛有关的影像里,栈桥和回澜阁常常是这个城市的美丽代言。尽管城市地标更高更多,但是栈桥所焕发出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美学概念的光彩,却是经典与恒久的。

见证一座城市的缘起

栈桥及回澜阁是百年青岛的美学符号。地处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这里是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之一。百余年间,青岛栈桥于潮涨潮落中,静静注视着身后这座城的变迁与成长。

青岛栈桥,最早以军事专用人工码头的名义诞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力移驻青岛,始在前海搭建一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栈桥,长约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作为海军码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国侵略者扩建栈桥,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桥身延长至350米,为利运输,桥面增铺轻便铁轨。

民国二十年(1931年),青岛市政当局扩修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面提高0.5米,桥南端增建半圆形防洪堤,堤内建有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使得栈桥自此旖旎为风景之妙,军事用途从此消弭于历史的尘烟中。

上世纪30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的芮麟,在《栈桥》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这处景点:“灯光照海连连空,浪鼓桥挝任好风。十万人家齐入画,胶州湾在月明中。”他认为自栈桥到汇泉炮台“是市区风景结晶处。凡听松、观涛、卧云、赏月、品花、谈心,无一不宜,无一不妙”。

回澜阁。 王 雷 摄

两次入选“青岛十景”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青岛栈桥以“飞阁回澜”之名,前后两次入选“青岛十景”。栈桥托起了青岛明丽旖旎的风情,是无数国内外游客耳熟能详的景点和来青岛入乡随俗的首站景点,也无数次在影视剧中惊鸿一瞥。

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半圆形三角防波堤,呈“个”字状,最南端筑有两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其建于栈桥半圆形防洪堤上,为民族风双层双飞檐八角盔顶亭阁,上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环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盘旋登上二楼。

栈桥恰到好处地延展到海中,在青岛前海画龙点睛地划出优美的一道线,若即若离于游人的视野,青岛前海风情万种的浪漫脱颖而出。栈桥身后的那块城市陆地,也成为青岛最有价值、最有人气和味道的区域,寸土寸金且生生不息。

青岛人的“栈桥情结”

栈桥之于青岛,如同外滩之于上海,故宫之于北京。在城市的过往中,这是青岛的图腾和地标。只要诠释它们,顿时映照出一个穿越时空的想象空间,带来属于老青岛的记忆和精彩。

这种有厚重历史感的魅力与绮丽,清晰地印在青岛人的心尖上,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历史上,几多青岛的产品以栈桥和小青岛为代言,或为产品名称,或为产品商标。于是,栈桥也以这些支撑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为依托,将浪漫的精神图景与实质的琐碎生活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青岛人“天天见”。

在国内外,青岛啤酒可以称之为青岛的一张名片,许多人是先认识青岛啤酒继而才爱屋及乌认识这座城市,随后来到青岛与最新鲜的青岛啤酒醇香会合。青岛啤酒酒标上那个精致异常的LOGO就是“栈桥”的意象。栈桥多年来也以这种被简化的艺术形式,跟随着青岛啤酒声名远扬,在世界各地传送流转着自己的声望和风情。从栈桥这个景致外在的形态延展,其共有的“长虹远引”将陆地引入海中央,如同一个隐秘的心灵通道。

栈桥还是一座情调翩翩的桥,一座爱情的桥,在桥上发生过不知多少动人的情感故事。“栈桥左边第六盏路灯见。”多少年里,曾有多少情人在此约会,看大海、看海鸥、看日落,爱情回忆里所有与浪漫有关的美好都属于栈桥。

栈桥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声望,其根源不但在于它见证了青岛城市的百年历史和“天生丽质”的海景,还在于栈桥牵引着一条堪称“城市母脉”的中山路以及以其为“坐标原点”的老城区。在许多青岛土著心目中,无论时光如何递进,城市如何更新,这里是城市永远的灵魂。栈桥这样的老地标作为心灵符号,所承载的象征性意义,成为百年青岛的根脉所在和对城市往事守望的坚强载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