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聘行动”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举行,年薪最高可达40万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15日讯 今天上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举办“国聘行动”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专场招聘活动。这是2023年在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招聘活动。

活动中,中铁十局、一汽解放、中核检修、青啤等近50家大型国企提供了涉及建筑、物流、机械、海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10余个重点产业176个职位,岗位需求人数1500余人,岗位平均月薪8000-10000元。

线下招聘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意愿“回暖”

每年的2、3月份是春招的黄金时期,也是应届生毕业前最重要的一次求职机会,受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等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对于当前形势较为乐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显著提升。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开始前,就已经有大量求职高校毕业生入场咨询,一些热门岗位前早早排起了长队。截至上午11点30分,共有2000余名求职高校毕业生现场参加活动,企业揽收简历1761份,初步达成意向457人次。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95后”“00后”毕业生,发现大家对用人单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薪酬结构、工作地点、福利待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双休”“五险一金”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求职时的关注重点,不少毕业生在求职前,已经对意向行业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对薪资的期待较为稳健。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对薪资结构、福利保障等进行了优化,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2022年硕士毕业的小孙表示,与自己去年求职中了解到的相比,今年,很多企业的工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下招聘会倾向性、针对性更强,用人单位倾向于到特定的专业、学院进行定向宣讲和招聘,这次招聘活动吸纳了各行业的企业,在选择上也更加广泛。”小孙说。

记者同时发现,受疫情对中小企业冲击影响,本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倾向选择本地国企、事业单位等单位,“稳定”成为求职过程中的关键词。但青岛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优越的人文环境还是吸引了不少省外求职者来青就业。

“除了本专业,我还想从事运营类的工作,青岛的人文气息与我的职业规划比较契合。”青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应届生陈冰是一名贵州姑娘,面临求职,她打算将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留在”青岛;而2020年毕业于建筑专业的黑龙江人刘志鹏则对该行业有着更深刻的体验:“过去几年,我所在的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我在青岛和黑龙江都工作过,青岛的就业机会相比家乡更多,也更加稳定。”

实体经济成“热门”领域,博士毕业生年薪可达40万元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持续抓好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随着天气转暖,不少项目已经开工,随之带来的人力需求也水涨船高。此次招聘会上,工程设计岗、技术岗、设备管理岗、研发岗等专业技术类岗位占一半以上。对于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国企招聘要求更为精准。

结合新项目落地,中建八局四公司围绕施工土建、工程造价、技术质量提供了岗位。一上午的时间,招聘经理王殊润与30多名求职者进行了交流。“相比于线上招聘,线下招聘为我们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即时交流的平台,交流更加直观。”王殊润说。“作为建筑行业,我们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从今天的面试情况来看,来求职的多数是驻青高校的毕业生,反映出青岛的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合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人力负责人介绍,因岗位需要电子、通信及无线电物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专业研究领域也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匹配度,所以迫切需要在招聘会上找到合适的人才。这类博士研究生的年薪最高可达40万元。海南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孙长昊在参加活动前仔细研究了企业名录,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提供的研发工程师岗位很感兴趣,到会场后,他最先来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展台咨询。孙长昊说。“这个行业的专业性比较强,与我所学的专业对口程度比较高,和我的职业预期相符。”

“我们这次至少收到了100份以上的简历,效果超出预期,我们的待遇较往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目的就是为了对人才梯队进行有效储备,在3-5年将他们培养成骨干。此外,我们也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董国旗表示。

不过,在供需结构不断调整的形势下,虽然供需双方的意愿都呈现回升的趋势,但也有毕业生向记者表示,招聘活动中,文科专业求职相对仍比较弱势,匹配岗位数量和质量都低于理工类职业;而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发现,测绘、设计等专业程度较高的行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部分毕业生对职业规划和自身定位等认识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存在“趋热求稳”的心理,此外,2022年底,部分公职类考试推迟和疫情“小高峰”对研究生考试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就业求职的节奏,也对供需双方的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更需加强政策协同发力,不断开发新就业岗位和形态,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用有效衔接,促进用人单位更加适应当前求职者的求职意愿,同时在高校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线上线下相结合,政策解读和岗位提供双轨发力

招聘会现场,市人社部门在醒目位置设置了政策咨询区,专门组织人社服务专员为企业和大学生现场进行“一对一”政策解读和答疑,咨询区发放的高校毕业生留青就业创业“小红书”很快被领取一空。市就业人才中心工作人员王春霞说,“小红书”是市人社部门针对年轻人审美设计的政策汇编,汇集了高校毕业生留青就业创业的各类扶持政策,每一项政策旁都配有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即可查看政策全文。记者在现场看到,“安家费”“住房补贴”仍是应届毕业生比较关心的政策。

除此之外,人社部门还创建了高校毕业生服务群,通过微信推送岗位政策。一些企业也表示,招聘会结束后,企业官网的招聘渠道仍然开放,求职者在现场对岗位初步了解后,还可以通过网站继续投递简历、了解岗位需求。

据了解,本次专场招聘会结束后,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还将于每周三、周五持续开展常态化专场招聘会,助力用人单位招贤纳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早日实现高质量就业。招聘会的计划和日程将会通过“青岛人社”微信公众号及时面向社会发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