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升7位!青岛高新区何以“狂飙”

这份报告由科技部牵头发起,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统计和调查。对于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份官方、权威的“金标准”,被认为是全国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备受关注。

在这样一份榜单上连续三年进入“第一梯队”,不仅是对青岛科技创新实力的认可,也代表着青岛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科创赛道上巩固了优势地位。

在国家“创新版图”上,青岛的“可见度”越来越高。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了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对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进行了综合排名,青岛国家高新区排名全国第13名,较2021年提升了3个名次,连续两年实现排名上升(2021年排名全国第16位比上年上升4个位次)。其中,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这一指标排名全国第12名。

图片

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国家高新区就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是拉动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1992年,国务院发函批准青岛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成为我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之一。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岛高新区经历过发展的高速期,也面临过转型的阵痛期,现在已经构筑起“一区多园”格局,并创新性成立了“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青岛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担任一把手。

通过调整领导班子和管理体制,青岛强化了对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形成了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2022年,青岛通过建立高新区培育分园区,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区在行政区(市)全域覆盖。

全域发展高新区,用高新区成就青岛。锚定“奋斗五年,重回前十”的目标,高新区“一区多园”正逐渐成为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1、又“高”又“新”

图片

高新区,顾名思义就是要又“高”又“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技术产出支撑新产业升级。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行区,30年来,国家高新区用发展事实证明,它已经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新区是创新产出的高地。近10年来,国家高新区R&D经费投入增长了3.7倍,并于2021年首次超过万亿,占全国企业R&D经费总投入的近一半;国家高新区内的高企数量增长了6.4倍,2021年达到11.5万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全国占比上升至2021年的44.0%。

高新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近10年来,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营收增长超过2.9倍、净利润增长超过3.4倍、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数量,从2012年的54家增长至2021年的97家。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新区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充当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火车头”。尤其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前,国家高新区肩上的“担子”更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高新区,就等于抓住了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

图片

对于青岛高新区而言,从最开始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建有青岛科技街、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2个区域共仅有9.8平方公里的规模,发展到现在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已经成为青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

来自青岛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火炬统计纳统企业达到1687家,同比增长50%;营业收入5230亿元,同比增长23%;生产总值2333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总产值3595.8亿元,同比增长20.7%。各项指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

科技部火炬中心给的评价结果显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企业孵化水平、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表现突出。

2、全域发展“一盘棋”

图片

过去,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一度因为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区,地理位置上无法集聚,故而存在各园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项核心数据无法收集等“天然难题”。

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得从顶层架构突破。改变管理体制机制,青岛在市级层面创新性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出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决策机制、工作机制等管理机制;同步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与所在区市、有关功能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一个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诞生,青岛可以从全市高度规划、研究、统筹、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

机制顺了,方向对了,加速奔跑。2022年,《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印发实施,当年,6个园区便被认定为青岛高新区培育分园区。至此,青岛市所有行政区(市)均布局有高新区分园区,青岛高新区实现了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调整了高新区评价体系,从以前更加注重“质”到注重“量质并举”,对于经济体量、企业营收占比、高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点明了方向——要高度聚焦,突出园区产业特色。

火炬是用来照明的,每一个园区都应该在各自领域都能照亮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几个企业无法组成一个园区,好的园区应该由头部企业牵头发展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生态。

图片

围绕各园区资源禀赋,青岛为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园区主导产业做了精准画像,并在各园区深入实施“沃土”计划、“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聚焦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建设了我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让轨道车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已集聚了上百家产业链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虚拟现实产业的研发实力与产业集聚度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蓝色硅谷核心区集结了中国第一梯队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号、填补了国内空白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展示出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专委办主任朱铁一表示,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地方就要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发挥好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

过去,青岛高新区各园区的产业聚焦度不够,布局比较分散。现在,“串珠成链、联合融通”的发展思路让各园区之间可以错位发展、优势叠加,一盘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在青岛被全盘激活。

3、用“火炬”照亮发展之路

图片

就在前天,青岛在全国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0位,展示了其作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实力。对于保持在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的青岛来说,在2022全国高新区大排名中进位到第13位,是正在逐渐回到其与城市发展地位和创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应有之位”。

这也恰恰说明,在经历了发展阵痛期之后,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在顶层设计进行体制创新、让每个园区能“各美其美”、统筹下活一盘棋的发展路子得到了行之有效的验证。

也要看到,各地都感受到了国家高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引领力,纷纷申请设立国家高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牵引力。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信阳高新区、克拉玛依高新区、遵义高新区、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73家。

国家级高新区的阵营不断壮大,竞争不断加剧,强者愈发凸显。

武汉高新区引领发展了光电产业,“中国光谷”已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1000余家,在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集聚培育中,取得400G硅光模块、10万瓦光纤激光器、128层三维闪存芯片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苏州高新区是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已累计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超800家,产值规模达300亿元。

与武汉、苏州等排在前面的头部高新区相比,青岛现代化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高能级引领性科技产业的链条还不够完善。要实现“重回前十”的目标,青岛高新区不能有丝毫懈怠。

作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要趁热打铁,进一步放大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激发和释放各园区的发展活力,在园区内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让科技强顺畅地转化成产业强、经济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进入发展的高速期。

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向高新区“一区多园”集聚,让园区优先承接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加快构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体系,为头部科技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在园区内抓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服务提升上,率先取得成效。

图片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进行评价的同时,也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强化目标导向,在高新区“一区多园”内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青岛主导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壮大;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各园区内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在关键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园区国际合作,支持高新区“一区多园”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眼界,把自己放在全国、全球大坐标中来审视、谋划和推进,把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打造成创新、人才、产业、开放、改革的高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火炬”更亮、“引擎”更足。


作者 | 耿耿        编辑 | 长亭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