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青岛有礼” | 手造看胶东:千面万象 山海相依 古今相连

前言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传统手工艺宝库。山东的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胶东手造更是山东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岛贝雕、烟台银壶、潍坊风筝、威海大花饽饽、日照黑陶……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胶东地区拥有33家“山东手造·优选100”首批“山东手造”优质单位,一针一线、一钉一铆都写满了胶东文化的传承,为手造产业注入独特的灵魂……“胶东手造”从岁月沉淀走来,串联起文化传承的针脚,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向时光更深处漫溯

数百万年前一段漫长的地质运动,使原本是陆地的渤海地区沉降为一片沧海,山东半岛随之形成。三面环海、适中的纬度,使这里四季分明,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带季风年复一年带来湿润的水汽,从未失约,时光在山海平原间耐心等待,文明终于出现,伴随文明的进步,胶东手造也开始在这片地区生发成长。

胶东的称谓,源于秦时的胶东郡,古时胶东地区为东夷族中莱夷、嵎夷聚居地。早在石器时代,胶东地区的先民们为了生产生活,已经开始制造各种器具。

近年在对黄岛大珠山旧石器遗址进行的考古研究中,出土400余件人工加工痕迹明显的石器标本,以小型刮削器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石器刃部加工精细,属于中国北方的石片石器文化。反映出早在数万年前,胶东地区的古人类已经通过对手造工具的制造,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胶东地区类似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长岛、蓬莱、海阳、平度等地也都有发现。

大珠山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来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而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更是星罗棋布遍布整个胶东地区,即墨北阡遗址、莱州吕村遗址、诸城呈子遗址、荣成人和镇河口遗址、日照两城镇遗址……代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古老手造器具纷纷出土,既自成体系,又与山东内陆的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造器具的发展方向,开始从简单实用,到趋向于精细美观。胶东先民们,开始对艺术和美有了明确的追求。

1974年在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不足40克,器壁最薄处仅有0.2毫米,薄如蛋壳。虽在土中埋藏了约4000年,仍光亮如镜,堪称绝世佳作。

蛋壳黑陶高柄杯

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鬶(gui)

琅琊台遗址出土的“千秋万岁”瓦当(汉)。

百花齐发 根叶相连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宜人的气候,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胶东人民发展手造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山之伟岸、海之壮阔,拓展了胶东手造工匠们的胸襟眼界;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则赋予胶东手造灵魂的底色。胶东各地在手造发展之路上,既能百花齐发,相互促进,又与山东手造根叶相连,成为山东手造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

“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潍坊刺绣始于明清,在清朝达到鼎盛,畅销几乎整个北方,技术上已不亚于南绣。潍绣以日用纺织物为主,多取寓意吉祥的图案。构图简练、朴实、匀称、夸张,有较强的装饰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都曾订制或购买过潍绣戏装。而潍绣本身,就属于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中的分支。

潍绣   来源:海报新闻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色彩鲜艳,强烈沉着;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在光绪初年达到鼎盛时期,有年画字号30余家,当时年画品种约有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产品销往胶东各县及东北三省、朝鲜等地。宗家庄木版年画,是脱胎于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两者一脉相承,相互影响,又各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有史料记载杨家埠年画曾经出现过断代危机,又有宗家庄人到杨家埠传授年画。这种业界之间相互交流的坦白、彼此扶持守望相助的温情、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胶东手造能够传承千百年而不衰的场景折射。

宗家庄木板年画   来源:平度市文化馆

胶东是山东民间剪纸的主要代表地区之一,与粗犷豪放的渤海湾地区剪纸,共同形成山东独有的剪纸风格。烟台以西的蓬莱、龙口、莱州,剪纸以线条细腻、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威海所辖荣成、文登、乳山等地剪纸夸张大方,浑厚朴实;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则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烟台剪纸《锁麟囊》   来源:齐鲁壹点

造之以心 恒而成品

青岛贝雕、潍坊风筝、日照过门笺、威海大花饽饽、烟台莱州草编等等一系列充满地域特征的重量级手造产品,都是山东在全国乃至世界闪亮的手造品牌。

青岛贝雕是以中国传统工艺为表现手法,以珍稀螺壳为原料,利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产品,充分展现了山东海派手造的风格。

青岛贝雕

烟台莱州草编据说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近代莱州草编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过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的草编”。

烟台莱州草编   来源:烟台大众网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兴于明初,内容丰富、做工精湛,至乾隆年间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世界上百分之七八十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

潍坊风筝节       来源:潍坊日报

胶东花饽饽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威海花饽饽   来源: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日照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

日照过门笺  来源:大众网日照·海报新闻

文化“两创” 潮起胶东

华夏五千年历史跌宕起伏,而手造的发展也必然随之起落,胶东这片热土上不知曾创造出多少绚烂多姿的手造工艺,又不知有多少出色的作品和工艺在历史长河的激荡下悄然泯灭。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化大生产,更是对传统手工艺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今,数字化技术正全面深刻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发扬传统的手工艺文化的生产性,使之在今天的文创经济、制造经济中找到衔接点和发力点,成为传承千百年的手造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2022年6月9日,青岛市首届手造节开幕,180位手造匠人和技艺大师现场展示手造产品和手造技艺。本届手造节还设置了线下主题展览、手造集市、手造设计大赛等20多个平行活动。

青岛手造节

2022年6月,潍坊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打造全省第一家手造博物馆。手造博物馆充分利用潍坊市优秀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创新手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潍坊手造”产业新动能。

潍坊手造博物馆  来源:齐鲁网

2022年11月22日上午,“山东手造·威海中心”启用仪式在威海民俗文化邨举行。“山东手造·威海中心”不仅具有文化交流、文创展示、科普研学等功能,更是融“手造体验、产品售卖、电商直播、孵化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山东手造·威海中心   来源:闪电新闻

2023年2月2日,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心展陈秉持“传统与现代链接”“非遗与手造融合”“守正与创新并蓄”理念,涵盖文化创意、美术绘制、雕刻工艺等9大类别,1000余件实物展品。

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  来源:齐鲁壹点

2023年2月4日,“山东手造·优选日照”精品展暨日照非遗新春游园会系列展览展销活动在香河体育公园开幕。过门笺、剪纸、农民画、面塑、黑陶、传拓、雕版印刷、糖画等来自20余家手造企业的100多种产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山东手造·优选日照”精品展  来源:海报新闻

胶东经济圈各城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随着胶东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深入贯彻山东省中华文化“两创”方针,形式多元的胶东手造在深度交融互动中将获得全新的发展机遇,用自身独特的手造技艺和精美的产品打造出一张张闪亮的手造产业城市名片,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将手造文化发扬光大。(智慧青岛 张慕鑫 张倩)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