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访谈 | 朱江:在需求端和成果端之间,需要一个服务端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朱江谈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端口”:

在需求端和成果端之间,需要一个服务端

人物小传:

朱江,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科技部认证高级技术经理人、科技部孵化器从业人员中级培训讲师,曾任国家级孵化器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副总经理、上海湾谷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上海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理事长、上海杨浦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先后在大型民营集团、金融证券公司、国有科创平台工作,具有长期的金融行业、财务管理及创业孵化、园区管理经验。

2005年至今,朱江从事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先后承担科技部“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加速孵化”孵化生态链建设上海试点工作、创业苗圃示范工程全国试点推广建设工作。

现在,朱江主要致力于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生态系统建设工作,重点推动技术产业化、国际技术转化落地、区域科技大市场一体化及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建设工作。

核心观点:

·可以“为我所用”的顶尖成果和技术,绝不应该局限在国内视野。

·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其实有三个“端口”:成果端、需求端,更重要的是服务端。只有实现了三端融合发展,才能提高技术要素配置的效率。

·作为地区发展的“中心”,需要建立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将多个平台的职能合并使用

·打造数字化供需对接平台是最好的“抓手”

3月15日,“成果转化助推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论坛在青岛华润国际海洋智区举办。这原本是一场“小而美”的行业内部分享会。但活动现场,仅能容纳60余人的场地“挤进”了上百人。听众大都是科技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转移领域相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呼朋唤友”相伴而来,主要奔着一位嘉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朱江。

朱江是我国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专家,他所在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位于上海,是我国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的“领头羊”,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2015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共同揭牌,逐渐走出了一条通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赋能区域科技创新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路径。

演讲中,朱江以“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结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成长路径,为青岛开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平台化的技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多体系化发展的可能性。

“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世界成为“创新资源库”

朱江开门见山地说,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面向技术需求端提供技术供给及技术服务,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做助力。而可以“为我所用”的顶尖成果和技术,绝不应该局限在国内视野。

基于这样的认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从2015年建立之初便进行了全球国际化的网络布局。“来自全球的技术创新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发展和产业的推动都具有巨大的牵引力。”朱江说,“所以我们基于上海本身开放发展的优势,构建技术转移国内国际双循环生态系统,完善技术要素市场的高效率配置。”

到目前为止,该中心已经布局了11个海外分中心,开辟了338个跨境服务机构、高校院所国际技术转移渠道,相关业务覆盖五大洲共38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化的全球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也承接了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工作,参与了欧洲企业服务网、亚洲孵化器协会、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在国内的建设和运营。

通过在全球打造技术转移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让世界成为了地区发展的“创新资源库”,打造了一个从全球引进更高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资本、服务机构的跨境枢纽,已累计引入海外项目500余项,与300多位全球产业专家达成合作,每年的国际技术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

既然是双向交流,就不能忽视国内技术转移网络的建设。上海之于长三角地区,犹如青岛之于胶东半岛经济圈乃至山东全省,是区域发展的龙头。“搭建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中心,就要以区域产业为依托,联动各地科创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交易服务、技术经理人培育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地区协同发展。”朱江说。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为例,在全国布局的33个分中心里,有21个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打造了以上海为中心,江浙沪皖联动的网络化发展体系,推动了技术梯度化转移和产业联动。

朱江还强调,作为地区发展的“中心”,需要建立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将多个平台的职能合并使用,产生更强大的耦合效应。例如,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可以依托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建立成果库,依托上海市技术市场协会制定交易标准,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促进交易,依托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实现产业化,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进行培育人才,能“分门别类”地覆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方方面面。

此外,朱江认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地方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各有特色。要做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就要在全国范围内伸出“触角”,感知和挖掘更多需求与成果,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需求,也正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青岛分中心建立的基本逻辑。

朱江介绍,去年下半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青岛分中心成立;不久后,就有青岛企业享受到了来自上海的技术服务。经过常态化的走访,中心对60余家青岛企业进行量化测评,提交了30余项技术需求,并为企业协调对接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农科院、上海机器人研究院等多家大学及机构。其中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在环保领域大气颗粒物监测设备迭代等方面提出了5项技术需求,在分中心的帮助下,很快就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达成了合作,解决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内技术的卡脖子难题。除此之外,还有20多项技术需求正在进行对接中,不久将产生更多合作成果。

“三端”融合,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让先进技术从供给端到需求端,中间隔着转移转化的“鸿沟”。就如同小麦没办法直接食用,要经过食品加工厂才能变成面包一样,科研成果也需要这样的“加工厂”。

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如何对接。而朱江认为,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其实有三个“端口”:成果端、需求端,更重要的是服务端。只有实现了三端融合发展,才能提高技术要素配置的效率,让更多优质成果顺畅地进入产业中去。所谓的“服务端”,就是一个类似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这样资源集聚的平台。

“这样的平台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资源集聚的能力,这是资源高效配置的‘源头’。”朱江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打造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汇集了约98万条科技成果。朱江强调,科技成果不仅要有“数量”,还得有“质量”。例如,该中心打通了与上海的“小巨人”企业、高企、“专精特新”企业及科创板上市企业等之间的联系,确保科技属性突出的企业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第一时间汇集到中心数据库内,经过高效系统筛选、梳理后,可以与市场进行直接匹配。

优质科技成果实现“门当户对”的应用,需要服务端做“中介”体系。这个体系里需要有庞大的科技服务机构,需要由企业提供海量应用场景,还需要与之配套可提供技术专业服务的专家群体。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突破了1000家、企业数量超过6400家、专家超600位,这些“中间人”和“中介”促成了约660亿元技术合同登记认定。

信息化时代,要提高技术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没有什么手段比数字化赋能更合适了。对此,朱江认为,打造数字化供需对接平台是最好的“抓手”。“基于数字化手段,打造一个智能化供需对接的平台,能够把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以汇聚企业需求为中心,强化需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打造一个大型科创技术转移的云端‘资源库’。”朱江分享道,“这个模式可以构建含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两端的解决方案基础库,打造以行业骨干企业为牵引的大型开放创新社区,并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企业识别、知识图谱、机构评价等功能,是一个高效对接供需平台。”

朱江介绍,基于这一点,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打造了科技资源云共享、云对接的“模板”。该中心建立了全面、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数智化平台,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设计研发商业运营利益分配保障机制和隐私计算数据安全机制,在保护自有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数据集成效应;定位于“人人都是技术经理人”的模式,中心已经汇聚了5000多位全国技术经理人,并利用互联网多协作优势,为每个职业阶段的技术经理人提供资源、信息、能力、工具、收益等服务支撑,推动技术经理人在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实现成长。

“面面俱到”,成果转化服务需要覆盖全链条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多个主体参与。只有把每个主体都服务好,确保每个环节都顺畅,成果转化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朱江认为,这需要“服务端”做好覆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朱江说:“覆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服务,首先就是要架设‘产学研政金服’沟通的桥梁,建设科技服务的人才体系,这需要各类平台的支撑。”还是以上海为例:在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基础之上,长三角海外渠道协同平台汇聚了600多位技术转移专家,引入了300余项海外科技项目;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一体化平台汇聚了长三角“一市三省”超3200家企业共7300余项技术需求,吸引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团队500余家,撬动企业意向投入金额超200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各用人主体,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源源不断为科技转化服务输送专业服务人才。

就是一个个“小平台”,架起了成果、产业、人才、企业、资本等要素之间融通发展的桥梁,“小平台”汇聚成“大平台”,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

“技术转移也好,成果转化也罢,最终目的都是为产业做服务。”朱江说。企业是先进成果的“归宿”,也是技术转移的最终落脚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真理”。

各类创新大赛是企业一展风采的舞台,也是一辆高效的“成果转化直通车”。朱江说,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议技术转移中心等第三方机构积极承接各类创新大赛,为本地企业争取亮相的机会。同时,建议与行业同步企业形成深度合作,通过大赛探索大企业发布需求、小企业进行接单等合作模式。

头部企业是行业资源的汇聚地,也是产业链条的串联者。朱江指出,依托头部企业打造各类创新中心和技术验证中心,可以最大限度放大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企业发展和科技服务深度融通。目前,上海依托华润医药打造了国际医学成果转化创新基地,依托七匹狼打造了国际纺织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微软上海打造了人工智能产品验证中心,依托迈瑞尔打造了化学化工产业创新中心……朱江说:“‘借力’大企业,不仅能实现相关产业成果转化服务的深度布局,也是基于在未来产业多样化、全球化、深度化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当中推动成果转化,赋能社会进步的有益尝试。”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高产地。朱江认为,面向这个“富矿”,可以依托平台资源库,探索科技成果“托管”的模式,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的“代运营”,围绕成果转化打造标准化的流程,为实验室的成果走入市场打开通路。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上海市科技创新券的运营管理单位,同时,该中心还运营着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内蒙古等多个地区的创新券政策。朱江强调,技术转移平台要以规范专业的服务,做好政府科创服务参谋和注释,增加平台的溢出效应。“这样不仅能激发和满足区域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引导企业寻求外部创新服务,还能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从整体上带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朱江说。

在演讲的最后,朱江说:“现在是一个协同共生的时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促进技术转移、转成果转化的实体化,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资本化、数字化、产业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实习生 仇子璇)

责任编辑:臧婷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