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入选作品公示名单,青岛城市学院团委刘煜霖老师指导学生沈家伟、李智铭和马金宇报送的作品《青年的力量》获微视频一等奖。该作品通过微视频记录学校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学术科研、文体艺术等方面的青春风采,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形象、新时代青年精神、新时代青年力量,激励广大青年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据了解,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于2022年4月正式启动,通过省级教育工作部门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省合建高校推荐、个人(团队)自荐三种渠道,共征集到来自3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万件作品,经专家遴选审议,形成入选名单。该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题引领,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不断强化守正创新,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青岛城市学院获得全国一等奖,是该校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体现了该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青岛城市学院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以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贯穿于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构建了“三全育人”大格局,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坚持全员育人 形成立德树人教育合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岛城市学院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为立德树人服务,将管理、教育、服务力量汇聚起来,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优势,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
坚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引才聚才用才的制度体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人才脱颖而出。配齐健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22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获评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第三届在青高校“十佳辅导员”、第三届在青高校“优秀思政名师”、青岛市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多项奖励。
构建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拟定《家长指南(家校共育明白纸)》,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无缝对接。挖掘学生榜样和先进典型,校长出资设立“卓越学生奖学金”和“校长国际研究项目”,邀请家长参与颁奖,营造出家校融合、师生共建的学习、生活氛围。
坚持全过程育人 实现立德树人有序衔接
科学有效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开展的持续性活动。青岛城市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入校时的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到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学业规划、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再到毕业时的就业专业指导,育人工作贯穿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实现立德树人的有序衔接。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国际化视野,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新增互联网金融、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及跨境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
强化典礼育人,通过开学、毕业、节庆等典礼仪式增强学生信仰信念、家国情怀。上好“开学第一课”和毕业“最后一课”,举行五四先优表彰大会、金秋读书节、优良学风月等品牌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紧密结合“三下乡”“返家乡”“青鸟计划”等号召,组织学生投身假期社会实践千余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政务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2022年在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通报表彰。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毕业季活动,以精品就创业课程为基础,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多元培训平台为依托,打造专业化的骨干教学团队;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内核,搭建系统化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四横四纵”机制为框架,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提供纵深化就业服务平台等,“五位一体”搭建就业指导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坚持全方位育人 助推立德树人多方联动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赋予思政教育更多的抓手与工具。青岛城市学院科学拓展教育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合线上线下、依托不同载体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助推立德树人多方联动。
把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穿融入办学治校、国际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全过程,矢志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打造“微言思政·青城辅导员开讲了”、“红色出行”地图、乡村振兴青年支援服务社区结对、爱心募捐等特色活动。
以校地、校企研究院和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深化产学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成果转化。先后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化导向、企业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研发机构,推进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022年“数字化制造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学校组织工程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开展国际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推出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建立“监护访谈”工作机制,做好困难学生的监管帮扶工作。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公德素质、增强生命意识。
今后,青岛城市学院将继续发力、更加努力,持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围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通讯员 刘鸿滨)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