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新冠病毒“零距离” ,3天检测完4万份样本:核酸检测员这样工作

推开一面洁白的铁门,地面上黄色的箭头指向了“污染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核酸检测员这个原本“小众”的职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洗手消毒、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戴内层手套,然后再穿外层隔离服、戴外层手套、戴护目镜、穿防水靴套、穿外层鞋套……被包裹在厚重防护服里的他们,即将进入“污染区”核心地带,拿起“武器”缉捕病毒……

近日,记者走进城阳区人民医院采访这些幕后英雄,在青岛1000多万份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的功劳簿上,有他们的一页。

接到紧急出征令  团队七人连轴转

十几天前,对每一个承担青岛全城全员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来说,出征号令来得非常紧急。而在核酸检测的最后一道关卡,检测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员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身心的大考。

现在,在城阳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基因检测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恢复了往日的正常节奏,但是他们会一直记得10月11日那天一大早接到的任务,“要求我们3天内检测完4万余份样本。 ”检验科副主任、基因检测实验室负责人李作臻说。

接到这个任务后,李作臻不再回家。 “核酸检测实验室现有7名检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1+2+4’值班模式,其中一个人白天晚上都坚守岗位,两个人上白班、四个人上夜班。”李作臻带领团队七人,全都绷紧了弦,马不停蹄投入到了检验工作。

检测实验室里,样本被放在一个金属制的“传递窗”内。这个银色通道是样本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表面贴着“新冠核酸检测标本接收处”字样。采样点工作人员将阀门打开后,将样本放在通道中。一墙之隔的实验室有高度的安全防护要求,样本经传递窗进入实验室内部后,将被工作人员消毒、扫码、录入、核收,并放入56度温箱中灭活30分钟。实验室内,检测人员身着密闭的防护服、护目镜,双手戴着手套在生物安全柜中,用“加样枪”将检测者的样本吸入,滴进提取试剂盒的预制板中,完成“加样”。

实验室由多个具备不同功能的房间和区域组成。样本的实验操作经过分工,通过各个房间的“传递窗”传递完成。 “传递窗”同时仅有一方可打开,中间设有紫外灯用以消毒。室内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气体外泄造成可能的污染。样本此后还需要在一台“扩增仪”中进行基因扩增。

“通俗地来讲,试剂盒有可以找到核糖核酸的‘侦察兵’,经扩增仪找到之后扩大,我们就可以根据图表分析出结果。 ”李作臻介绍,大约几个小时后,相关数据便显示在电脑中,工作人员判断结果,并将报告审核发放。

从11日开始,随着筛查人数不断上升,核酸检测量陡增,实验室明显忙碌了起来,一波样本检测完成后,马上便要开始下一批次的检测。李作臻和同事们在这场战疫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疲惫。平时的核酸检测大多来自住院,2个人可以完成工作,但现在,7个人都忙不过来。李作臻从白天到夜晚连轴转,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几个小时下来,身体总会疲惫。但他说,自己的体质不错,能熬得下来。

全副武装的三级防护是安全的保证。

距离病毒10厘米  自豪并不惧怕

“10月11日、12日是工作量比较大的两天,从早上10点左右进实验区,到下午5点左右出来,一出来就跑到卫生间吐了。 ”检测员王盛楠说,“对于我来说,就是工作摆在这里,我必须要去完成。 ”

距离病毒样本最近不到10厘米,与病毒共处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封闭空间,王盛楠说家人最担心她安全与否。 “为什么说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不好做?因为不能有一丁点污染。 ”王盛楠说,要有非常强的生物安全意识,各个房间的物品绝对不能共用,包括仪器、衣物,都只能在一个房间内使用,否则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而最危险的环节,就是提取样本的时候。“我们要亲手去打开样本,距离最近的时候不到10厘米。”王盛楠说道,同事中有的孩子非常小,有的妻子即将临盆,但所有人都在病毒风险中谨慎冷静、一丝不苟又无怨无悔地工作。

记者采访检测员侯云娇时,发现她的嗓子已经说不出来话,原来是因为工作量大、压力巨大,又没有休息好,她的嗓子完全哑了。“她只休了一天,第二天就正常轮班,直到15日我才知道她丈夫刚刚做了手术,她都没有在身边照料。”王盛楠说。

瘦弱的检测员王慧娇则笑称自己成了最大“受益人”,从今年核酸检测实验室成立以来,她从原来的100多斤瘦到现在的90斤,“边工作边减肥了。 ”她笑着说。

准新娘于银萍距离举办婚礼已经不到一个月,“订婚仪式、婚纱照拍摄现场都是拿着电脑度过的。 ”于银萍负责每天的大量数据汇报,这个重任最考验细心耐心和周到,之前在婚纱照拍摄现场,因为接到临时任务,不得不立刻跑回医院。

检测实验室内的徐建军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1岁、一个6岁,“我的妻子也是医护人员,全城检测期间我们两个都在加班,只能把孩子放到姥姥家照顾。 ”而检测员陈睿的妻子临近预产期,他却没有时间回去陪着待产的妻子。 “有时候对孩子也会有遗憾和愧疚,但是作为父亲,我们一定会让孩子感到自豪。 ”他们说道。

“可怕,又不可怕。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是王盛楠和同事们的真实感受。可怕,在于对病毒的未知带来的恐惧;不可怕,源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日趋理性的认识。

根据相关数据,检测人员判断结果。

坚持是最准确的注解  父母妻儿是最深的挂念

秋朗气清,经历了全城大抗疫后的青岛又重新回到了往日的宁静唯美,这背后有着无数医务工作者和核酸检测人员的不眠不休。形象地说,核酸检测员就是最终把病毒“揪”出来的人,凭借一双“火眼金睛”,让病毒无处遁形,就像实验室里的“警察”。

在他们看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在全封闭、负压的实验区,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人容易缺氧,加上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对体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全副武装的三级防护,让人如同装在狭小的闷罐之中,既憋闷影响呼吸,又容易出汗;进入实验室之后,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坚持”就是最准确的注解。

“全身都被汗水浸透,脱下厚厚的防护服,身上的衣服一拧就滴滴答答得淌水。最近天气转冷,上厕所又成了难题,所以控制饮食是我们的日常。 ”李作臻说,现在他们团队恢复到了节奏正常的工作状态,“将所有样本检测如期完成,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他很感谢在那段时间,其他科室的能兵强将和兄弟医院的支援,让检验工作繁忙而有序,精准快速地完成了四万份样本的检验工作。

“爸爸,看我这儿,这有好吃的、这有好喝的!”李作臻总是回忆起那几天住在医院时,休息时间与家里3岁女儿的视频聊天,“这个小机灵鬼,总是喜欢‘诱惑’我,其实也想爸爸了。”李作臻知道,女儿和家人都盼着自己早点回家,用这种开玩笑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想念。但当他在全城检测工作“完胜”后,最先去看望了父亲,“最挂念的还是父亲,他今年86岁了,原来我每周都会回去三四次,但是接手核酸检测工作后很久没有回去跟父亲好好聊天了,每次都是送点东西,匆匆离开。 ”李作臻说:“任何生命的呵护都弥足珍贵,平淡的生活才真的了不起。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 尉杨)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