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公报”发布:9.5万亿元里的青岛担当和机遇

在刚刚公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青岛被多次“点赞”,也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寻找自己的新坐标——

9.5万亿元里的青岛担当和机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9日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简称《公报》)及解读,介绍202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并对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解读。

据《公报》介绍,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接近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海洋经济发展承压前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发展韧性持续彰显,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提升。《公报》解读对浙江、山东等省市的海洋亮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更有多条内容直接涉及青岛。在这样一份国家公报中,青岛被频频“点赞”,让我们倍感自豪。

在9.5万亿元里有哪些青岛贡献?依托经略海洋的国家“大势”,青岛未来海洋发展有何突破点?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出版《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在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且今年对《公报》的解读,也有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专家的参与。借助对“第一手资料”的前沿触摸,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相关专家,进一步探寻了青岛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担当和机遇。

海洋经济发展彰显韧性,青岛有“一席之地”

每年一度的《公报》,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从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到2020年降至80010亿元,到2021年首次突破9万亿元,再到2022年达94628亿元……时间记录着我国海洋发展的足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我国海洋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海洋经济出现200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2021年以来,我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逐步迎来高质量发展期。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占比与2021年持平。“因受疫情影响,分季度看海洋经济呈V型起伏态势,韧性凸显。”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如此解读《公报》,2022年一季度海洋经济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受东南沿海地区疫情反复延宕影响,海洋产业链供应链不畅,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海船完工量同比分别下降1.5和4.5个百分点,海洋产业下行明显;三、四季度海洋产业主要指标稳步回升,全年海洋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无论是从年尺度还是更长尺度来说,虽然我国海洋发展历经起伏变化,但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逐步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的意义,‘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随着消费、投资、外贸需求增长,我国海洋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丁黎黎教授说,青岛是我国海洋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代表。“十三五”期间,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15.6%,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2021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4684.84亿元,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30%,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凸显。丁黎黎补充说,青岛近年来取得的海洋成绩,离不开消费、投资、外贸的支撑。以外贸为例,2022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67万标箱,分别增长4.3%和8.3%,均居全国第4位,进出口稳定增长带动了海洋运输的快速发展,助力海洋经济平稳发展。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强大动力。丁黎黎表示,面向未来,青岛可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例如《公报》解读中提及的上海“制造首艘大型邮轮工程”,布局船舶制造的集群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蓝色经济动力。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岛产业门类日趋健全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6.5%和58.9%。海洋一、二、三产业比值,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更直接的证明是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增长。《公报》统计,2022年,我国海洋传统产业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平稳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海洋矿业均实现了5%以上的较快发展。而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国海水淡化、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值达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崔晓健表示。

青岛的海洋产业结构也在优化升级。据初步核算,青岛上半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04.1亿元,海洋一、二、三产占比2.5:48.5:49。“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使用,开启海洋渔业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新时代。”“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蓝色药库’的开发有望进入新阶段。”在《公报》解读中,青岛海洋发展的诸多亮点被作为典型案例提及,代表着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智能、绿色和深远海养殖稳步发展,海洋药物临床试验稳步推进,海洋生物制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成效喜人,产业门类日趋健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郑慧说,2022年,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首批大西洋鲑鱼喜获丰收,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等相继在青岛开工建造,深海油气开采装备等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新突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二期通过综合竣工验收,青岛海水综合利用稳步增长,海水淡化能力达32.4万立方米/日,居全国前列。

“纵观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电力业是一大亮点。2022年,我国海洋电力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截至2022年末,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9.9%,海上风电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潮流能、波浪能的应用与研发不断推进。”郑慧认为,青岛海上风电项目刚处于起步阶段,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具有世界顶尖水平高端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为青岛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海洋科创能力提质增效,青岛筑起海洋科研高地

海洋顶尖创新平台,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竞相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组建创新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成果产业化和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公报》解读中,“崂山实验室正式入列”得到关注。这是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力量、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代表之一,是青岛这座海洋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坚固基石。

青岛拥有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特别是国家深海基地、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字号”院所、高校云集,筑起青岛海洋科研高地。

平台支撑,推动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依托‘国字号’海洋院所、高校,青岛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一批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引领我国海洋发展。青岛正在构建全球最大规模‘两洋一海’观测网,深海大洋观测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海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抗肿瘤候选新药‘注射用BG136’也已获批临床试验,标志着青岛‘蓝色药库’开发进入新阶段。”丁黎黎认为,依托雄厚的涉海科技创新力量,青岛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土优势,进一步加强并拓展海洋大科学研究、海洋产业品牌建设。例如,蓝色碳汇、深远海海洋牧场、大洋钻探等。

2023年2月,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平台在青岛落地,亚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在青岛启用,标志着青岛海洋顶尖创新平台再添新力量。依托该两个平台,青岛牵头发起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两个“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全球共发起45项,中国获批4项)将加快实施,进一步提升全球海洋与气候的预测预报水平,深入了解黑潮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黑潮及周边海域地区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在国内、国际海洋平台上,青岛开展海洋交流合作大有可为。在海洋大科学计划下,青岛可以考虑联合国内外海洋单位,共同发起设置海洋项目,进一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海洋产业品牌建设上,青岛可以考虑实施国内海洋企业国际业务税收优惠,鼓励国内涉海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合作,增强品牌抗风险能力。”丁黎黎表示。

涉海金融发力精准科学,青岛领先一步

涉海金融是海洋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助力行业转型升级等多种功能。在近十多年里,我国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从供给总量的扩大,到产品多样化,再到金融服务科学化,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报》解读中提到,“青岛、深圳等地出台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和指导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成为我国蓝色金融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证。

随着经略海洋的深入,海域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资产属性日渐突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难、权属实现难、期限匹配难、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务服务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时意愿较低,涉海企业以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物融资较为困难。2022年,青岛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通过科学评估海域使用权价值、合理确定海域使用权期限、加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海域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等途径,打通政策肠梗阻促进海域资源变资产,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涉海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在精准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未来的一个突破点。”郑慧说,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在海洋种业领域起步较早、底蕴深厚。而面对广东、海南水产种业建设“南繁硅谷”、海洋种业延链补链强链快速推进的竞争局势,通过涉海金融手段加快突破海洋种业本地收益转化动力不足、龙头企业力量较弱等现状,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郑慧建议,青岛可以考虑提供覆盖海洋种业研发、育种、流转、销售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加快推出风险匹配度适宜的信贷产品。以政府信用、产业基金等手段,为海洋种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降低金融机构的授信门槛和违约风险。由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海洋种业企业白名单,协助金融机构聚焦核心海洋种业企业、筛选行业优质客户,积极尝试为相关主体及其供应链上下游提供流贷、批量授信、低息贷款。同时,定向邀约优质头部民营投资机构和海洋种业企业,探索海洋种业的国有与民营机构合作模式,带动青岛海洋种业快速发展。

专家表示,对比上海、深圳等国内一线沿海城市建设经验,青岛涉海金融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借鉴厦门等地做法,完成涉海绿色企业(项目)建库认证工作。为激活现有蓝色债券、绿色信贷市场活力、引进天使投资、开发信托期权期货产品等提供分行业投资指南、风险评估指导。2020年,兴业银行青岛分行落地境内首单蓝色债券。在涉海金融产品开发中,青岛可以继续扩大现有蓝色债券的影响力,依托资本市场,服务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