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新风口,青岛“预制”千亿产业 ©原创 2023-04-26 10:24 0 有态度的思想者这是一个“吃”出来的行业新风口,一个“有滋有味”的万亿级新赛道。致力于培育预制菜千亿级全产业链条的青岛,站在行业聚光灯下。4月25日,由中国饭店协会、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市工信局、城阳区政府、中国饭店协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在城阳区开幕。这是一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盛会,通过探讨预制菜品牌化品质化发展,助力预制菜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拉动餐饮新消费持续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布局新赛道、抢占新风口,竞速万亿预制菜产业“蓝海”。当天的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设立主论坛及品质海洋预制菜产业高峰论坛、全国预制菜会长论坛等多个分论坛,吸引了300余家企业到会交流。大会同期设置食材供应链标准展青岛站,来自全国的50余家展商展出预制菜、速食食品及相关设备和包装等产品。大会汇集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加速产业标准化与高质量发展。以会为媒,本次大会搭建了上下游产业合作对接桥梁、为预制菜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青岛作为东道主收获颇丰:城阳区与中国饭店协会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在预制菜领域深入合作;10个投资项目现场签约,标志着青岛预制菜产业与相关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新起点;农业农村部特种食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正式揭牌,聚焦特种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预制菜、速食食品、方便面等产品的研发。01风已起东坡肉、锅巴土豆、卤肉饭……这些看上去美味却考验烹饪水平的菜品,因其较高的“制作门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佛跳墙、黑松露鲍鱼这些大师级菜品,则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然而,随着“预制菜”的入局,“制作门槛”正在消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现场,青岛万福集团展出的东坡肉、锅巴土豆等预制菜品,只需加工五分钟即可食用;来自福建的鲍之源集团有限公司,供B端高端餐饮企业的佛跳墙、黑松露鲍鱼等菜系,只需蒸25分钟即可上桌……这些预制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以食为天,预制菜产业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满足消费升级、关系居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一头连着不计其数的田间地头。时下,看好这一万亿级赛道,企业、资本纷纷入局,预制菜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本次大会数据显示,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但是,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产业标准化发展滞后、品牌建设不足等短板弱项。当日,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品牌化品质化提升,共议预制菜高质量发展——在前景方面,预制菜行业是一个能够持续增长40年的“长雪坡”行业,同时是一个市场规模有机会达到3万亿的超高天花板行业;在品牌化发展方面,预制菜企业在发展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坚持用文化加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预制菜品牌,推动供给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品质化发展方面,在预制菜产业链各链点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预制菜企业进行培育,遴选出的企业必须聚焦品质这个关键点;在标准化发展方面,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的行业组织,协调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发展,注意细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针对市场特点进行规范,同时设立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专项,针对锁鲜等核心技术进行研究。这些技术专业度高,学术研究性强的分享,展示了预制菜领域最新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02“烩”制青岛菜浅尝一口春,不负好“食”光。为抢抓预制菜风口,去年11月,青岛出台了《青岛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达到100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把青岛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据统计,目前,全市规上预制菜生产企业达61家,在建预制菜重点项目15个。发展预制菜产业,青岛拥有多项优势——青岛是全国大中城市中少有的粮食及各类重要农产品自给有余的城市,充足的原料供应为青岛预制菜产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青岛作为农业出口强市,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为青岛预制菜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保障。青岛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平台优势,国际空港、陆港、海港、邮轮母港和公路港“五港”联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双区”协同,为青岛预制菜“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在24条重点产业链中,食品饮料产业纳入其中,助力青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在众多优势的加持下,青岛预制菜产业呈现出规模大、品种全、优势强的特点,吸引着众多企业成为“青岛味道”预制菜合伙人,为青岛预制菜产业高端化、品质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当天,中国青岛健康食品产业园入园项目、明日·城阳国际智慧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平度市教育系统食材供应链项目、胶东国际冷链交易中心、胶州市香辛料和预制菜产业园区项目、万和春(山东)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等10个重点投资项目现场签约。其中,中国青岛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将采取“研究院+产业园区+创新中心”模式,规划特种食品研发、加工生产、检验检测、运营销售、企业孵化为一体的国内外一流特种食品产业链;明日·城阳国际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是城阳区、明日资本集团等合作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打造集预制菜全供应链于一体的创新型数智化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特种食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个重点实验室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建设,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聚焦特种食品全产业链条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前瞻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实现学科与产业“同频共振”,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交汇,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进而促进青岛尤其是城阳区预制菜等食品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的落地入列,将为青岛发展预制菜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加力”,最终推动预制菜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03做足“海味”在本次大会上,“海洋预制菜”成为热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蓝色粮仓”,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海洋预制菜作为预制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海洋之都,青岛海洋产品加工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口碑积累和经验优势明显。青岛现有国家级海洋牧场18处,位居全国第二。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运营、累计收获1000余吨高品质大黄鱼;国家“深蓝1号”网箱首次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在鲁海丰、浩源等海洋渔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青岛有300多家企业从事海洋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养殖、捕捞、仓储、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全产业链。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让深海野游大黄鱼实现了稳定供应,通过微晶海水冰浆锁鲜技术、船冻锁鲜技术,企业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鱼肉的鲜美。在预制菜大会产品展示区域,青岛国信集团海洋食品板块展示的深海野游大黄鱼产品受到客商关注。今年1月份,国信正式进军预制菜市场,成立了预制菜产品研发实验室,现已推出深海大黄鱼、鱼饼、鱼丸、鱼水饺等产品,烤鱼类产品也即将推出。经企业测算,预制菜产品的利润率比生鲜销售高约20%。与会专家指出,2022年,中国水产预制菜行业规模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2026年该细分市场规模将达到2576亿元。这对在食品和海洋领域都具备优势的青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专家表示,虽然水产预制菜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但目前市面上的水产品预制菜品类仍以酸菜鱼、烤鱼为主,品类远不及禽肉和牛羊肉丰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水产品预制菜的研发制作工艺有诸多难点需要攻克。抢抓机遇,与会专家支招青岛,推动市场化企业与专业科研机构深度交流沟通,协同创新合力攻坚,全链条突破技术难点、打造爆款产品、建立产品标准等,让海洋预制菜成为青岛预制菜的特色和新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恢复和释放,“吃”大有文章可做,预制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法”。青岛预制菜产业已经起势,前景可期。作者 | 张晋 王萌 摄影 | 邢志峰 编辑 | 鸢时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作者:张晋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