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新长篇《艺术家们》面世,描摹众声喧哗中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道路

“他们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记者今天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出版,这部凝聚作者五十年艺术人生感悟的澎湃之作,描摹国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的生活故事、创作历程,呈现众生喧哗中艺术家的精神道路,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

10月29日17:00,《艺术家们》线上发布会将在京东、百度等平台直播。冯骥才将亲临直播间,与读者分享创作初衷,讲述作品中的艺术人生感悟和背后故事。

20201028_1603855917_1046353247

乘“四驾马车”的作家首度书写国内艺术家群体

2020年6月19日晚,冯骥才在修改完《艺术家们》第七稿后自拍留念。以《义和拳》《神鞭》《俗世奇人》等经典作品闻名于世的冯骥才,是开创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同时,他自幼习画,师从名家,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专业修养。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反响巨大。

冯骥才曾称,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他的“四驾马车”。而绘画作为 “四驾马车”之一,从未离开过他的事业和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冯骥才对国内绘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现代文人画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绘画、音乐等艺术家是国内文学作品中较少聚焦的群体,而集文学、绘画等多种才能、身份于一身的冯骥才,有着书写这个群体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艺术家们》塑造了国内作品中少有的艺术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现了他们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作品中的种种生活情境、创作困境、情感经历、商海博弈等,都是首次呈现于读者面前。从“文革”,到80年代新时期,再到市场化大潮的席卷,每个人都经历着时代的淘洗,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悄然起步;在新时期,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了时代和他们;而当市场化大潮袭来,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心灵考验,苦苦地寻求突破和自我救赎。

在时代的潮涌中,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守护自己的追求与情感。众声喧哗之中,个人的精神道路才愈见清晰。

用“两支笔”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小说

在该书的自序里,冯骥才写道:“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

从文学的角度讲,《艺术家们》是集中展现冯骥才浪漫主义追求的一部作品。从人物、情节到语言,自始至终流露着浪漫主义的气质。楚云天、隋意、洛夫、罗潜等人的内心世界,在冯骥才的笔下呈现出多姿而蓬勃的面貌。他们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热烈地抒发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下,这期间,中国当代小说、绘画、文化等各个艺术领域的美学追求也几经变化。冯骥才是整个历程的亲历者,也是美学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冯骥才的创作始终追求着艺术的真谛,就像巴金先生当年对创作的要求: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说。

学者孙甘露认为,这部作品是冯骥才经历漫长时代过程的精神生活写照。《艺术家们》里面写到艺术家的生活、关系、阅读的作品,对作品的看法,对音乐的看法等等,知识分子跟艺术家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回荡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声音。正如冯骥才自己所言:“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我的理想发自心灵,我的唯美拒绝虚伪。”

“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了”

2018年,冯骥才凭借《俗世奇人》(足本)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时隔近四十年,再次斩获国内文学最高奖。近年来,他陆续推出了“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单筒望远镜》、《俗世奇人全本》等诸多文学作品,回归文学创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既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当时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已有20多亿字的规模。

但冯骥才从未离开文学,面对“回归”的声音,他说:“我今年七十八岁了,爬山爬不动了,台阶超过三十公分也上不去了。当我回到书房的时候,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